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文学体裁 > 散文

我与母爱的抒情散文

散文 2013-04-10 04:00:01
相关推荐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我与母爱的抒情散文:怀念母亲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六年了。

这些年,我好像只梦见她老人家两三次。但在我醒着的时候,我会常常地想起她,怀念她。每当这时,我就到我二姐家去看母亲生前居住的卧室,在心里一声声地呼唤母亲。母亲的卧室依然空置着,但房间里的摆设早已改变。也许,这是二姐为了不睹物伤情的缘故。可伫立于母亲卧室中的我,眼前浮现的景象完全是母亲生前时的摸样:一张旧式的带蚊帐木架的红漆斑驳的木板床侧门而搁,床上常年挂着一袭劣质的尼龙蚊帐,浅色的被褥总是整洁地折叠着。床头立一架两门两屉小木柜,柜子上摆着一口陈旧的楠木箱和一些日常用品。靠阳台的窗前,安放着一把旧藤椅和一张旧办公桌,桌上摆着三两个或圆或方彩色铁皮食品盒,那里面,装着母亲喜爱的零食:蛋糕、花生、柿饼......那天,2000年3月4日,母亲就栽倒在桌边的藤椅旁。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星期六。清晨,母亲照例起得很早,照例给二姐和二姐夫做好早餐,还给她自己煮了两个荷包蛋。待二姐俩口子吃完早餐后,她照例佝偻着腰身手脚不停地洗碗刷锅抹桌子,她那满头银丝如一团白云在屋里飘来飘去......一切都和平常没有异样。吃罢午饭,已是下午一两点钟了。二姐和二姐夫照常上床午睡,母亲在厨房磨磨蹭蹭地收拾好碗筷,也回到自己的房里休息。不知过了多久,睡意朦胧的姐夫突然听到母亲卧室里传来一声倒蹋的闷响。他赶紧披衣起床,惊见母亲斜倚藤椅倒在地上,双眼紧闭,嘴里溢出许多白色泡沫。他急忙叫醒二姐。二姐见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一个劲地哭喊着母亲。姐夫连忙叫来左邻右舍(好在二姐住在医院宿舍,好在邻居们都是医护人员),很快借来一副担架,七手八脚地把母亲送到医院内科二搂的抢救室,又打电话通知我从单位赶了回来。

医生诊断,母亲是脑溢血急性发作。她老人家很安祥地躺在洁白的病床上,任我和二姐怎么呼喊,她既不答应也不睁眼,只是偶尔地抖动一下她那小小的裹脚(旧时大户人家的女人,以小脚为贵。母亲小时候曾被家人用布裹束双足)。我想,母亲的心智还是清醒的。当时,她老人家该有多少话要对我们讲,有多少事要向我们嘱咐,她老人家的长曾孙宝宝才出生几个月,她还没有看够、抱够、亲够,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她老人家还没有享够啊!她老人家的武儿及孙儿、孙女都远在香港、深圳,她老人家多么希望他们回到她的身旁啊!

床头,吊挂着的输液瓶的药液一点一点地滴着,我的心,也在痛苦地一点一点的滴血。

母亲住院的第三天,武弟和兴儿、婕儿一家赶到了病床前。他们哭喊着呼叫着母亲,母亲一开始没什么反应,在兴儿的再三呼唤下,她老人家的脚终于抽动了几下。母亲昏迷得更深了,但她老人家还是听见了兴儿的声音。母亲生前带的时间最长、最疼爱的孙子就是兴儿啊。

母亲的病情愈发地严重了,医生明确告知我们抢救无望。在我们再三要求下,医生准备手术切开气管抢救。我们沉痛而静默地日夜守护在病床前,偶尔商议着医生的抢救方案和缴纳医药费的事。谁知,还没等我们选定抢救方案,母亲便在一阵痛苦的抽搐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时为2000年3月8日1点。当时,以至今天,我好后悔,后悔不该当着母亲说医生的抢救方案和缴纳医药费的事。母亲是不愿给我们当儿女的添麻烦、加负担才急着走的。如果不是这样,她老人家哪里会舍得走啊!

母亲决然地走了,二姐和亲人们嚎啕大哭,我却没流一滴眼泪。也许,是撕心裂肺的痛苦麻木了神经,但我更清楚,我是母亲的长子,大事当前,有很多事要我去担当!有人在屋角点燃了纸钱。二姐她们帮母亲穿好寿衣。母亲的身体在渐渐冷却,我们把母亲安放在担架车上,用一袭白布盖好,送入离病房不远处的灵堂。昏暗的天空,冷冽的北风卷着碎冰一样的细雨洒落下来......

松枝,白花,黑纱,香纸,泪烛,挽联。低沉的哀乐在灵堂缓缓地回荡。母亲生前爱花,我特意在她老人家的灵前供祭了一簇金菊。一切后事安排就绪。大葬前一天的下午,亲友们到医院食堂吃饭去了,我独自跪在母亲灵前,叫了一声姆妈,积聚在心中的悲痛突然喷涌而出,我嚎啕大哭,倾泄着对母亲的怀念、愧疚和不舍!母亲享年88岁。都说,60岁的人活一年算一年,70岁的人活一月算一月,80岁的人活一天算一天。但我总认为母亲例外,她老人家身心健康,一天到晚忙个不停,长命百岁不成问题,没想到这么快就倒下了。姆妈啊,因为历史的缘故,父亲走得早,如今,您也走了,我还有许多孝顺没有尽到,我给你们当儿子还没当好、当够啊!您老人家为儿女子孙操劳一生,吃了一辈子苦,眼下,刚享四世同堂天伦之乐,正当安享晚年幸福之时,您却与世长辞了,您叫我们当儿女的怎么想得开啊!

母亲的茔地选定在城边东门坡后山腰。东门坡,树木成荫,百草葳蕤,是人们常来休闲游乐之地。其后山腰,靠山稳实,环境幽静,视野开扩。我想,母亲是会喜欢的。按照道士的掐算,母亲的灵柩在灵堂安放了“三朝”便入土为安了。出殡这天,前几天一直刀风冷雨的阴沉天气突然露出了明媚的阳光。道士说,此为母亲之天缘。母亲的新居为四方形,用青石砖块砌就,三开墓门雕龙飞凤,新居前坪两侧,栽有一松一柏。顶层墓碑上撰刻大字“母仪天下”,两侧墓门,镌刻着我为她老人家撰写的铭文:母亲出生于洞庭湖畔的一个富商家庭,命运,却令她饱受煎熬、历尽沧桑。母亲聪慧贤淑,勤劳俭朴,一生心血,尽洒在相夫育子荫孙之上。“苦日子”,为让我等多吃一口,母亲饿成“水肿”;“文革”中,为呵护儿女平安,白发斑斑的母亲下乡十载......母亲的血汗,总是倾注在贫瘠的土地里,母亲的心,总是系在受苦受难的儿女身上。岁月的刀风剑雨佝偻了母亲的身躯,却永远黯淡不了母亲的辉煌。因了母亲,方有儿孙的平安幸福。因了母亲,方有人类的繁荣兴旺。母亲的一生,如泥土朴实、平凡;如丰碑亮丽、伟大。

是的,母亲的一生,如泥土朴实、平凡;如丰碑亮丽、伟大!

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我与母爱的抒情散文:怀念母亲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六年了。

这些年,我好像只梦见她老人家两三次。但在我醒着的时候,我会常常地想起她,怀念她。每当这时,我就到我二姐家去看母亲生前居住的卧室,在心里一声声地呼唤母亲。母亲的卧室依然空置着,但房间里的摆设早已改变。也许,这是二姐为了不睹物伤情的缘故。可伫立于母亲卧室中的我,眼前浮现的景象完全是母亲生前时的摸样:一张旧式的带蚊帐木架的红漆斑驳的木板床侧门而搁,床上常年挂着一袭劣质的尼龙蚊帐,浅色的被褥总是整洁地折叠着。床头立一架两门两屉小木柜,柜子上摆着一口陈旧的楠木箱和一些日常用品。靠阳台的窗前,安放着一把旧藤椅和一张旧办公桌,桌上摆着三两个或圆或方彩色铁皮食品盒,那里面,装着母亲喜爱的零食:蛋糕、花生、柿饼......那天,2000年3月4日,母亲就栽倒在桌边的藤椅旁。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星期六。清晨,母亲照例起得很早,照例给二姐和二姐夫做好早餐,还给她自己煮了两个荷包蛋。待二姐俩口子吃完早餐后,她照例佝偻着腰身手脚不停地洗碗刷锅抹桌子,她那满头银丝如一团白云在屋里飘来飘去......一切都和平常没有异样。吃罢午饭,已是下午一两点钟了。二姐和二姐夫照常上床午睡,母亲在厨房磨磨蹭蹭地收拾好碗筷,也回到自己的房里休息。不知过了多久,睡意朦胧的姐夫突然听到母亲卧室里传来一声倒蹋的闷响。他赶紧披衣起床,惊见母亲斜倚藤椅倒在地上,双眼紧闭,嘴里溢出许多白色泡沫。他急忙叫醒二姐。二姐见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一个劲地哭喊着母亲。姐夫连忙叫来左邻右舍(好在二姐住在医院宿舍,好在邻居们都是医护人员),很快借来一副担架,七手八脚地把母亲送到医院内科二搂的抢救室,又打电话通知我从单位赶了回来。

医生诊断,母亲是脑溢血急性发作。她老人家很安祥地躺在洁白的病床上,任我和二姐怎么呼喊,她既不答应也不睁眼,只是偶尔地抖动一下她那小小的裹脚(旧时大户人家的女人,以小脚为贵。母亲小时候曾被家人用布裹束双足)。我想,母亲的心智还是清醒的。当时,她老人家该有多少话要对我们讲,有多少事要向我们嘱咐,她老人家的长曾孙宝宝才出生几个月,她还没有看够、抱够、亲够,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她老人家还没有享够啊!她老人家的武儿及孙儿、孙女都远在香港、深圳,她老人家多么希望他们回到她的身旁啊!

床头,吊挂着的输液瓶的药液一点一点地滴着,我的心,也在痛苦地一点一点的滴血。

母亲住院的第三天,武弟和兴儿、婕儿一家赶到了病床前。他们哭喊着呼叫着母亲,母亲一开始没什么反应,在兴儿的再三呼唤下,她老人家的脚终于抽动了几下。母亲昏迷得更深了,但她老人家还是听见了兴儿的声音。母亲生前带的时间最长、最疼爱的孙子就是兴儿啊。

母亲的病情愈发地严重了,医生明确告知我们抢救无望。在我们再三要求下,医生准备手术切开气管抢救。我们沉痛而静默地日夜守护在病床前,偶尔商议着医生的抢救方案和缴纳医药费的事。谁知,还没等我们选定抢救方案,母亲便在一阵痛苦的抽搐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时为2000年3月8日1点。当时,以至今天,我好后悔,后悔不该当着母亲说医生的抢救方案和缴纳医药费的事。母亲是不愿给我们当儿女的添麻烦、加负担才急着走的。如果不是这样,她老人家哪里会舍得走啊!

母亲决然地走了,二姐和亲人们嚎啕大哭,我却没流一滴眼泪。也许,是撕心裂肺的痛苦麻木了神经,但我更清楚,我是母亲的长子,大事当前,有很多事要我去担当!有人在屋角点燃了纸钱。二姐她们帮母亲穿好寿衣。母亲的身体在渐渐冷却,我们把母亲安放在担架车上,用一袭白布盖好,送入离病房不远处的灵堂。昏暗的天空,冷冽的北风卷着碎冰一样的细雨洒落下来......

松枝,白花,黑纱,香纸,泪烛,挽联。低沉的哀乐在灵堂缓缓地回荡。母亲生前爱花,我特意在她老人家的灵前供祭了一簇金菊。一切后事安排就绪。大葬前一天的下午,亲友们到医院食堂吃饭去了,我独自跪在母亲灵前,叫了一声姆妈,积聚在心中的悲痛突然喷涌而出,我嚎啕大哭,倾泄着对母亲的怀念、愧疚和不舍!母亲享年88岁。都说,60岁的人活一年算一年,70岁的人活一月算一月,80岁的人活一天算一天。但我总认为母亲例外,她老人家身心健康,一天到晚忙个不停,长命百岁不成问题,没想到这么快就倒下了。姆妈啊,因为历史的缘故,父亲走得早,如今,您也走了,我还有许多孝顺没有尽到,我给你们当儿子还没当好、当够啊!您老人家为儿女子孙操劳一生,吃了一辈子苦,眼下,刚享四世同堂天伦之乐,正当安享晚年幸福之时,您却与世长辞了,您叫我们当儿女的怎么想得开啊!

母亲的茔地选定在城边东门坡后山腰。东门坡,树木成荫,百草葳蕤,是人们常来休闲游乐之地。其后山腰,靠山稳实,环境幽静,视野开扩。我想,母亲是会喜欢的。按照道士的掐算,母亲的灵柩在灵堂安放了“三朝”便入土为安了。出殡这天,前几天一直刀风冷雨的阴沉天气突然露出了明媚的阳光。道士说,此为母亲之天缘。母亲的新居为四方形,用青石砖块砌就,三开墓门雕龙飞凤,新居前坪两侧,栽有一松一柏。顶层墓碑上撰刻大字“母仪天下”,两侧墓门,镌刻着我为她老人家撰写的铭文:母亲出生于洞庭湖畔的一个富商家庭,命运,却令她饱受煎熬、历尽沧桑。母亲聪慧贤淑,勤劳俭朴,一生心血,尽洒在相夫育子荫孙之上。“苦日子”,为让我等多吃一口,母亲饿成“水肿”;“文革”中,为呵护儿女平安,白发斑斑的母亲下乡十载......母亲的血汗,总是倾注在贫瘠的土地里,母亲的心,总是系在受苦受难的儿女身上。岁月的刀风剑雨佝偻了母亲的身躯,却永远黯淡不了母亲的辉煌。因了母亲,方有儿孙的平安幸福。因了母亲,方有人类的繁荣兴旺。母亲的一生,如泥土朴实、平凡;如丰碑亮丽、伟大。

是的,母亲的一生,如泥土朴实、平凡;如丰碑亮丽、伟大!

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我与母爱的抒情散文:母爱如丝

鸿雁讨厌奔途。鸳鸯讨厌背叛。老牛讨厌懒惰。老虎讨厌安乐。我讨厌她。她却用生命孕养了我。

又是一年之末。

骑车回家的路途中电话响的我有些忐忑。对于我这样的孤家寡人。电话就代表工作。身为公司的一名小兵。我不相信谁会这个时候请我听跨年的恋歌。骑车接电话是个危险的活。可好奇心还是让我拿出手机低头扫过。熟悉的号码。不变的称呼。按了挂断。等半个小时。有事她还会打电话给我。

单身不代表不懂生活。我租的房子不差,三通俱全。装修豪华。洗澡不是爱好。是出于让自己夜里不好睡着。自从和网站签约了自己的网络小说。码字成了下班后的第一工作。即便这样。断更还是如家常便饭。

对着电脑,听着音乐。时间对于忙碌的人总是很短。短的我没有空闲看它什么时候流失在指尖。敲门声响起,我错愕的看着手里拿着一碗米线的老乡。你妈打你电话没人接。说跨年夜要吃长寿面--------

时间停止在九点。吃了两口面。打开窗帘。看着滚滚长江的流水。泪水冲击着我炽热的心脏。曾经几时我是那样的讨厌她。讨厌她啰嗦。讨厌她小气。

讨厌她不懂我心。讨厌她落后时代的脉搏。我的讨厌毫无道理。如果需要一个理由。因为她是我的母亲。

拿起电话。

那间隔一分钟不差的来点。

让我知道她是对我有多么的牵挂。不到一秒她就接我的电话。当她知道我吃了面。依旧重复着从小到大的那几句话。我没有和以前一样不耐烦。可她却快速的说完。然后抱歉道:“老了。不说完睡不安。”

平凡的母亲。依旧啰嗦。依旧小气。依旧不懂我心。可。她的爱,我何曾懂过,她的付出,我何曾珍惜过。她的无奈,我何曾理解过。

父亲如山。母爱如丝。冰凉的米线我吃的是那样香,我知道我吃的不是米线。不是长寿。是爱,

是用生命凝聚的母爱。

母爱。隐藏在平凡和生命之间。在我拥有幸福的时候。她只是一句啰嗦的嘱咐。

在我失去世界的时候,她却燃烧自己的世界。让我获得幸福。

我与母爱的抒情散文:母爱如佛

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

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家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里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他怕母亲阻拦,便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走了。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席间,听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路。吃完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为师,成佛又有何难?”

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

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人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

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人。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快到自己家里,他彻底失望了。日暮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时已是午夜时分。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地叩动了门环。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谁呀?”

“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

很快地,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就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他。

这时,他一低头,蓦地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

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高僧的话,突然什么都明白了。

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面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