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古诗文 > 古籍

李白的“偶像仕途失意” 为排心中悲愤写一首诗成必背的千古名篇

古籍 2022-10-22 10:13:28
相关推荐

诗人孟浩然是盛唐六家之一,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孟浩然在盛唐很出名,其实他在三十岁以前只能算是一个“乡村歌手”。

孟浩然真正得到主流的认可,还是到了元代的时候,人们因为王维所作的两幅画才开始接受他。在元代以前,比起孟浩然的诗歌,大家更加关注他这个人的本身。这是由于孟浩然的身上有一则关于唐玄宗的八卦,而这个八卦同时也与王维有关。

当初王维、李白,同时赏识孟浩然的才华,王维本来想把孟浩然引荐给唐玄宗。没想到孟浩然写了一句“不才明主弃”,结果唐玄宗一生气,让他去“南山归弊庐”了

孟浩然三十无成,书剑飘零,从此开始寄情于吴越山水。他四处旅行,为了排遣心中的悲愤之情,写下了许多唯美的田园风景诗篇,其中有一首就是著名的《宿建德江》。

这首《宿建德江》刻画出来江边的暮色,画面极富美感,是唐朝时期写景五绝中的名篇。同时,这首诗还被收录进了教科书,成为了必须默写和背诵的千古名篇。

一、《宿建德江》赏析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歌意译:

客船慢慢地,靠近了一座烟水朦胧的小岛。天色入暮,船上的人心中升起了一丝愁绪。

旷野无垠,远远地望过去,天穹的边界与大地相连,树木显得比天空还要低矮。而近处,江水清澈,月亮的倒影也来与人亲近。

对孟浩然这首诗的解释,比较有争议的地方是第三、第四两句。

野旷二字容易明白,但是普通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天低树”这种现象,以及到底什么叫作“天低树”。关于这个,大概有如下三种解释。

其一,因为旷野无垠,而天穹广大。放眼远望过去,天的边界是与地平线相连的,所以是天显得比树还要低。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也持类似说法。

其二、天空显得比树还要低,树反倒是去了天上。北京师范大学著名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曾在《诗词大会》某期节目中是这样的说法。

其三、视野开阔,反衬出了大树的矮小。而这个也就是一些网友所持的观点:“因为旷野辽阔,显得树木矮小”。

先说第三种说法:因为旷野辽阔而使树木显得矮小,这是使用现代绘画的平面透视方法,来理解孟浩然的诗句。从远处看没有遮挡物的地平面是条一横长,而树是向上的直线。

旷野开阔,地平面的横线就长,横线长,所以树就显得矮。如此一来,尽管能解释大树在什么情况下会显得矮小的说法,但是却忽略了原诗中还有“野旷天低树”里还有“天”的存在。

第二种说法是康震教授的独家“发明”。大概是由于这首诗的风格并非完全写实,因为它从第一句开始,就带着很强的迷幻色彩。

一个人傍晚乘船不回家,却去了一个没有人的小岛,并且这岛上还烟雾弥漫。所以康教授进行了“夸张”的想象,把这句诗解释为“树倒长天上”了。

个人认为这种解释有些过头了,因为诗的随后一句——“江清月近人”是“虚”写月亮的倒影与人亲近,所以前一句必须是“实”写,也不能太过于魔幻了。

正确解释就是第一种,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的标准解释。在这一点上,现代的宅男和宅女不容易理解。在平原或者草原地区生活的人,或者当过驴友的人体会就很深刻。

天穹是弯曲的,身处旷野,在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当人们极目远眺时,天边和地平线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个“天边”的位置就比大树顶要“低”,这就是“野旷天低树”的正解。

二、孟浩然的隐士形象

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在李白的笔下,孟浩然是一个“高山安可仰”的盛代隐士。他无意于功名利禄,故意避世。不过,他事实上只是一位求仕而不得的“寒士”罢了。

他在一首诗中说自己:“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所以,他并不是不想当官,而只是自己的出身寒微,没有人帮忙罢了。

有的人认为他写的诗,缺乏思想内涵,只不过在遣词造句上有所成就,所以在唐宋时期,他的诗一直都不受人们的重视。

五代末的《唐摭言》中记载:孟浩然早年在诗人圈中比较有名,被在宫廷里当乐官的王维赏识,于是约他到宫里一起“商校风、雅”。大概就是交流对于《诗经》和别的古诗的看法吧。

二人碰头之后聊得正欢,唐玄宗忽然进来了。孟浩然匆匆躲到了床底下,但是结果还是被发现了。唐玄宗对孟浩然说:我早就听过你的名字。你这一次来,是不是写出了什么好作品?

孟浩然说:来得匆忙,没有带上我的旧作。唐玄宗一听,既然没带旧作,那就现场直接来一首,岂不更好?于是,唐玄宗就让他现场即兴赋诗一首,然后他就写出了那首著名的《岁暮归南山》。

结果唐玄宗说:明明是你自己不求进取,你都不来参加科举,请问,我怎么能用你呢?于是唐玄宗非常生气,就让他自己“归南山”去了。

这件事被《新唐书》收录了进去,不过也有学者觉得这事是虚构的,因为《旧唐书》和《孟浩然集序》里面都没有提过这件事。但是因为无法完全证伪,目前也只能是存疑。

然而,成名何易?任何事情都还要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假如《唐摭言》的故事是真实的话,那么我们也能从中窥见一些命运的蹊跷。想当年,王维喜欢孟浩然的诗,所以有心要帮助他一把,没想到“爱他反而害他了”,害得他被唐玄宗嫌弃,终生都不得出头,然后在五十二岁就病逝了。

但是,过了五百年以后,大概到了金元这个时期,孟浩然却突然因为王维画的那副“孟浩然骑驴图”,而受到了广大文人们的关注。

人们先是从王维的画作,知道了在唐朝时期有这么一个隐逸的诗人,后来又慢慢去了解到他的一些生平,然后爱上了他的那些诗作。

虽然在宋朝时期,大家都觉得他的诗,思想性有些不足,让他暂时坐了一下冷板凳,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他又火起来了。

李白很喜欢孟浩然,是因为孟浩然身上有着和李白一样的气质。并且孟浩然的想象力也相当丰富,“野旷天低树”这样的句子,非得有野外露营的经历才能写得出来。

有人说,晋代以前的诗人也爱写山水诗,但是他们却没有唐代的诗人写得大气。那是因为晋代的诗人处于战乱之中,他们很多人只能“宅”在家里,凭想象力去写自然山川。

许多人连长江都没有跨过,也就别说黄河,更别提长城了。眼界浅了,笔下自然也就不那么给力了。写出来的山水风景诗,自然就少了气势。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前,四海升平,国家疆域辽阔。诗人只要自己愿意,而且包里有足够的盘缠,那就可以随意地游历四方,看尽江南烟雨、漠北草原。

特别是像李白这样的游侠,他们去的地方就非常多了。所以他们写出来的山水风景诗,自然就是大气磅礴。而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夜晚见到青泥岭上天空的景象,可谓是绝妙至极。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山高在近,星辰抬手可摘,而天穹因为太近,有一种直向下压的感觉,让他不禁坐在了地上,摸着自己的胸口直叹气。

因此,孟浩然《宿建德江》这首诗中的“野旷天低树”,不止可以解释成天穹在远方和地平线的交汇之处,显得比树还要低。

或者也可以解释成——由于野外空旷,天穹显得特别巨大,大得有一种向下的压迫感,仿佛连树顶都给压低了,而月亮也通过清清的江水,与诗人靠近。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天空、人和江面,三者就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极富美感的整体。

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5)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3-09-06 13:00侠盗【乱世江湖】[天津市网友]IP:3392960525
    李白的作品一直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内心,这首诗更是如此。
    顶9踩0
  2. 2023-07-04 17:14╬葬&爱メo[台湾省网友]IP:19943570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了李白内心的震撼和情感,真是诗人的力量。
    顶0踩0
  3. 2023-05-01 21:29大保[海南省网友]IP:3390410164
    不禁让人想起那些为了梦想而付出一切的人,他们真是令人敬佩。
    顶0踩0
  4. 2023-02-27 01:44错觉[福建省网友]IP:1730813890
    这首诗可以说是李白创作的千古名篇,让人们都为之倾倒。
    顶0踩0
  5. 2022-12-25 05:58木子花开正盛[陕西省网友]IP:762435348
    李白真是文学巨匠,他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偶像仕途失意的悲愤。
    顶10踩0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