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公文 > 事务文书 > 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调研报告

调查报告 2008-02-03 12:41:09
相关推荐

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提高农民科学文化道德素质,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基础和关键。为进一步了解贵州省遵义市农村文化阵地资源基本情况和现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对策。今年10至11月,遵义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组织调研组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遵义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遵义市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乡风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有力了促进农村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52个,建设面积共79487平方米,投入4057.27万元;建成各类图农村书馆(室)共849个,建设面积16331平方米,投入2184.68万元;建成农民文化家园共170个,建设面积62550平方米,投入1498.3万元;建成农村文化活动室541个,建设面积15714.4平方米,投入1466.5万元;建成农村远程教育点2457个,建设面积73320平方米,投入15571.8万元;建广播电视村村通351239个,覆盖农户344115户,投入7795.68万元;建农村农家书屋771个,建设面积20162.4平方米,投入1494.4万元;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94个,建设面积86590.4平方米,投入989.6万元;建农村文体小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745个,建设面积227885平方米,投入1472.5万元。建“万村书库”200个,建设面积47535平方米,投入16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规划,将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

在新农村建设中,遵义市以“四在农家”创建为抓手,将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与农村经济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和安排。2002年以来,市委、政府每年下发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安排意见中,都要将文化基础设施、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等纳入创建内容。近年来,分别下发了《在全市推广“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遵市发[2002]11号)、《关于在全市农村广泛深入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意见》(市发[2005]3号)、《进一步在全市农村深化“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意见》(遵党发[2010]6号)等文件从“富、学、乐、美”等方面对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作了规划、安排和部署。

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提高农民科学文化道德素质,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基础和关键。为进一步了解贵州省遵义市农村文化阵地资源基本情况和现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对策。今年10至11月,遵义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组织调研组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遵义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遵义市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乡风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有力了促进农村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52个,建设面积共79487平方米,投入4057.27万元;建成各类图农村书馆(室)共849个,建设面积16331平方米,投入2184.68万元;建成农民文化家园共170个,建设面积62550平方米,投入1498.3万元;建成农村文化活动室541个,建设面积15714.4平方米,投入1466.5万元;建成农村远程教育点2457个,建设面积73320平方米,投入15571.8万元;建广播电视村村通351239个,覆盖农户344115户,投入7795.68万元;建农村农家书屋771个,建设面积20162.4平方米,投入1494.4万元;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94个,建设面积86590.4平方米,投入989.6万元;建农村文体小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745个,建设面积227885平方米,投入1472.5万元。建“万村书库”200个,建设面积47535平方米,投入16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规划,将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

在新农村建设中,遵义市以“四在农家”创建为抓手,将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与农村经济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和安排。2002年以来,市委、政府每年下发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安排意见中,都要将文化基础设施、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等纳入创建内容。近年来,分别下发了《在全市推广“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遵市发[2002]11号)、《关于在全市农村广泛深入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意见》(市发[2005]3号)、《进一步在全市农村深化“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意见》(遵党发[2010]6号)等文件从“富、学、乐、美”等方面对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作了规划、安排和部署。

(二)注重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使农民文化家园、千乡万村书库、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等文化建设工程得到顺利实施,遵义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各县明确一名宣传部副部长负责组织、指导好具体项目的实施,并根据《贵州省农村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06--2010年)》(黔文明[2006]3号文件)精神,制定下发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关于认真开展“农民文化家园”建设工作的方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关于认真开展“千乡万村书库”建设工作的方案》,明确了文化阵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试点条件、建管用的工作措施、组织领导等作了明确要求,使“农民文化家园”、“千乡万村书库”等工程顺建设得到了组织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各级在积极争取上级对农村各种文化建设项目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本地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2010年,遵义市委三届82次常委会专题研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每年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用于开展“四在农家”创建,其中500万元用于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区(市)也要结合创建活动开展,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并要求每年市级领导“四在农家”挂帮经费25万元中,必须拿出5万元,用于创建点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今年市财政投入200万元,用于完成农村小广播建设。

3、合理做好布点、选点工作。遵义市按照“因地制宜、自愿申报、资源整合、服务群众、”的原则,做好文化阵地的选点、布点工作。充分整合农村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各项资源,坚持选点在 “四在农家”创建点上实施,辐射人口1000人以上(服务半径在步行15分钟左右),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的环境整洁、适宜阅读的房屋,并有可供10人以上同时学习的桌椅。布点上本着服务群众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单位,一村一点;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村镇自愿申报,县级审核把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抽样检查的办法,对申报的镇村进行筛选,确保了项目顺利落实。

(三)注重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制度。为确保“万村书库”、“农民文化家园”工程等图书室正常运转,遵义市建立了整套适合农村生产生活规律的图书室运转制度。为此,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先后出台了《遵义市万村书库图书室管理办法》、《遵义市关于开展“万村书库”工程读书用书活动的工作方案》等文件。各县也分别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一方面强化了图书室的内部管理,制定了《图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信息反馈制度》、《“万村书库工程”对外开放制度》,另一方面强化对借阅者的管理和服务,制定了《图书借阅制度》、《借阅须知》、《图书流失赔偿制度》,保证了图书室功能正常发挥,杜绝了图书的流失。如遵义县层层签订责任状,把任务和职责落实到人的办法,红花岗区总结的“六定”管理办法(即:一定场所,二定人员,三定职责,四定制度,五定奖罚,六定期培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抓好五支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一支热心的图书管理员队伍。遵义市各地结合实际按照 “四有”要求,各村选有知识、有能力、有时间、有精力,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教师或干部来管理图书室,让农民群众随时来、随时借,并得到一定的辅导,使农村文化阵地得到很好的发挥。遵义市遵义县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新民镇惠民村的邓应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尽心尽职的管理员、辅导员,他无偿提供自己的住房作为图书室,对借书群众都要求阅读后谈谈认识、体会和收获,对借书的学生都要求写读后感,并义务给他们批阅。由于邓老师的辛勤工作,用心管理,来借书读书的村民达10000余人(次),使惠民村“万村书库”图书室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图书室成为当地农民充电的阵地、精神家园、致富的窗口。二是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的辅导员队伍。从各乡镇农技部门中抽调业务能力强的同志组成辅导员队伍,实地指导农民读书学习,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众致富能力。三是建立一支熟悉情况的信息员队伍。由村组干部、读书用书科技示范户组成,广泛收集农民群众在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的各种信息,随时反馈给管理员、辅导员,有针对性地给农民群众推荐各类图书,开展各种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建立一支图书管理员队伍。为不断提高管理员、辅导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本领。近年来,宣传部、文明办邀请市图书馆、文化局、农业局等单位在各县区(市)举办 “万村书库工程”、“农家书屋”图书室管理员、辅导员培训班350多期,3000余名管理员和辅导员接受了图书分编、图书管理、读者服务等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图书管理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五是建立农村文艺队伍。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各地注重乡土人才的培养,在农村唢呐队、腰鼓队、花灯队、钱杆舞队等农村群众文娱队伍活跃在农村,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各种群众性农民文娱队伍约5000多支,各“四在农家”创建点都有一支农民文娱队伍。

(四)注重开展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用书活动,激发群众读书用书热情。为充分运用好“万书库”工程、农民文化家园、村级图书室的平台优势,科学地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读书实践活动。近年来,各地分别针对农民、学生、教师、机关干部等不同群体,在群众中开展了“学现代知识,做新型农民”、 “我爱我村图书室、好书是我好朋友”、“好书进农家”、“知识改变命运”、“金色年华伴好书”等主题读书和征文活动,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激发了群众读书用书热情。涌现出一批读书用书、科技致富、勤劳致富的新型农民,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截止目前,遵义市 “万村书库”、“农民文化家园”等图书室借阅书籍的农民人数达326550余人(次)。

2、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各地以开展“农民文化活动周”、“农民运动会”、“广场文化活动”、“民族文化节”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由遵义市文明委主办,十五个县、区(市)党委、政府轮流承办的“遵义市农民科技体育文化活动周”深得群众的好评和喜爱。

3、开展评选活动,注重典型引导。为充分发挥各类文化阵地作用,各地制定了群众读书用书奖励办法和制度。每年结合“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开展,开展了“学习型家庭”、“读书用书库科技示范户”评选活动,通过在群众中树立一批读书用书的模范带头人,用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典型事例教育带动群众,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支持图书室的建设,激发群众读书学习的热情,为各类图书室作用充分发挥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仍然不足。我市共有1717个村,但全市“千乡万村村库”、“农民文化家园”的履率仅17%,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缺泛长效的投入管理机制。由于部分镇、村财力困难,后续管理资金不足,不少地方文化阵地存在建得起管不好的现象,存在设施破旧、图书流失现象。

(三)文化阵地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个别地方存在对群众读书、用书宣传发动不够,引导不够,群众读书借书的积极不高,未使文化阵地得到充分发挥。

(四)文化人才匮乏。一是乡镇文化站缺少人员。各地文化站人员,多是兼职,主要精力从事农村中心工作,文化站工作只挂名,力不从心,难以作为。二是由于受到体制、编制、职称等因素的制约,文化专业人才很难调动和引进,存在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象。三是同时,农村大部分青壮年皆“外出打工”,地方的民间文化传承濒临困难。

(五)是地域文化保护意识不强。由于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强,使得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古村落文化正在边缘化。特别是植根于农村的剪纸、花灯、各类地方戏曲、舞龙、舞狮、劝善明世的歌谣等文化,现在已到了失传的地步。如仡佬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其传统服装保存较少,难以体现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

四、对策建议

(一) 建立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长效投入机制。一要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财政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切实解决农村文化阵地不足问题。从我市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仅是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用”和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二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以切实解决农村文化阵地长效管理中经费不足的问题。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三要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保证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经费。对经济欠发达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上应给予扶持和倾斜。

(二) 加大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国家对农村各种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文化阵地建设要与上级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这样有利于缓解决农村文化阵在投入不足问题。如:近年来,我市将农村文化阵建设与“四在农家”创建、村庄整治、农村扶贫开发等项目相结合,弥补我市农村文化阵资源的不足。

(三)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要将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同安排同部署。二是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要结合当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根据群众的的需求,合理布置文化阵地实施点,切实将有限的文化资源,安排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探索农村文化阵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目前文化阵地“建得起、管不好、用不好”的现象。可以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文化阵地管理日常工作基金,使各类文化阵地后续管理工作有保障。二是加强对图书管理员、辅导员培训,提高他们管理和服务水平,解决他们的福利待遇,保障文化阵地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确保作用的发挥。

(五)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乡村文化活动。要探索好的活动载体,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农民喜爱的的文化活动,才能增强农村文化阵的吸引力,才能使各类文化阵地作用得到较好到发挥。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路,形成“活动共办、人才互补、资源互用、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模式,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演员”,让更多更广泛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增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