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美文 > 随笔

七十年代农村生活状态随笔

随笔 2010-02-24 04:54:20
相关推荐

中国七十年代的农村,实行的还是集体生产制度,那时候的农民,生活的相当贫困,每家每户的口粮,都是按工分制度分配的,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谁家出得劳力多,到时候分得粮食也多,一家人的温饱都寄托在生产队分得那一点粮食上,可是那时的生产力跟不上,亩产才二三百斤,就算辛苦一年也分不了多少粮食,不少家庭面临着忍饥挨饿的境况。

那个年代,连出去打工的机会都没有,工人是工人,农民是农民,各司其业,守着自己的饭碗,若农民想成为工人,你得有手艺,有智慧,得到大队的推荐,得到组织的批准,才能转行,不然,你就得老老实实地待在农村里,本本分分地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挣自己的工分,养活一家老小。

想做生意也不容易,那个时候,中国的各种物质食品短缺不足,经济上实行票制,粮有粮票,布有布票,油有油票,有钱没票,有票没钱,都是买不着东西的,国家是按人口所需分配的,这么做也是为了避免浪费,在当时的中国,为了合理分配物质,只好采取有限制的政策,所以说,生意是很难做的。再说,那时候,农民手里一穷二白,连饭都吃不饱,又拿什么做资本交易呢?

那个年代,贫穷,是中国农村的一大特色,那时候,任何技术都没有,连打一口深水井都困难,庄稼几乎都是靠天收,雨水足了,还能多收获一些,遇到干旱年,所有的辛苦都付诸流水。那时,政府经常组织人力挖渠,以便引水到田,在农闲时,家家户户出劳力,徒步走很远开河挖渠,一去就半月,或几个月时间。

你无法想象那时候的农村,所有的工程改造,种田拉力全靠人工,没有机械,种庄稼翻地靠得是撅头儿,都是人一撅头一撅头给翻起来的,到播种时,用得是半自动木械农具,一个人扶把儿,多人在前面拉,那种落后并不比古代差。

虽然电线拉进了农村里,但总是三天两头的停电,每家每户都备有煤油灯,这种常断电的现象早已习惯,并不为奇。

像电话,电视之类的,村里稀有,也就村委会才按有一部电话,有一台小黑白电视机,也不是常常用到。

出行工具更简陋,好过的家庭里才有一辆自行车,多数人出门全靠双腿,汽车更是少得看不见,能看见一辆汽车,准会围观一群人,因为太稀罕,要仔细瞧个够。

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就是这样的荒凉破败,落后古老,贫穷艰苦,人们的愿望就是不会饿肚子,没有希寄太高。

越是那么贫穷,每个家庭养得孩子越多,可能跟那时的环境有关,因为家里的劳动力多了才会挣得工分多,得到的粮食才多,那时还没实行计划生育,做什么靠得都是人力,国家还鼓励生育呢。

很多人认为,农村人喜欢要孩子,是思想上保守,其实是有根源的,那个年代,人多才是优势,尽管养活一家老小有困难,但长大了个个都是劳力,基于这样想法,那时候的人,才会要许多孩子,你可以看看那时期的家庭,每个家少至三个孩子,多至七八个呢。

在七十年代,这就是真实情况,家庭穷困,孩子又多,面临的困难无法想象,我们的父辈就是从那个环境中一步步走过来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