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实用文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现状与职业指导关系的探讨论文

实用文 2011-06-28 03:21:51
相关推荐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现状与职业指导关系的探讨论文

文章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倾向的现状分析,找出当前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以促进学生就业的健康发展。

高职高专;就业现状;职业指导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新阶段,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外,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学生就业形式的市场化、多元化、多样化使他们在择业、就业中面临更多的选择,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高职高专院校如何针对目前就业现状有效地开展学生职业指导?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倾向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要为主导,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农业等应用前景广泛的学科专业应该成为学科专业的主体;毕业生在主体上则应是面向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1]。应该说,这个一般规律与我国现实的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要求是一致的。从总体素质上来说,高职高专毕业生应该是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实际上,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率一直很不景气,分析其原因,就业率低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多方主体的倾向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倾向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选择的倾向性。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长期受到“‘热门’专业找工作容易,‘冷门’专业找工作难”等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上的压力,导致许多高三毕业生在填志愿时,未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盲目填写“热门”专业。其产生的后果:一是许多学生上大学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已选择的专业,由于学业毫无成就,找工作时连连碰壁;二是这种涌向“热门”专业的状况使得这些专业供过于求,而原来的“冷门”专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就业增添了不少难度。

2.高待遇的`倾向性。由于近几年物价上涨幅度大,一些大城市消费水平大大提高,使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倾向于高工资。但他们忽视了一点,就是近几年的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供大于求[2]。同时又由于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攀比的心理,因此对低工资的单位不屑一顾,结果是坐失良机,失去了找到工作的机会。

3.工作单位选择的倾向性。据调查[3],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对工作性质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外企、党政机关和高新技术企业,占的比例分别是:29.3%、19.4%、13.8%,而选择乡镇企业的排在最后,只占0.9%。外企备受学生青睐是因为不仅待遇好,而且其先进的管理手段及宽松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对乡镇企业过分冷落,是因为在乡镇企业里工作待遇差,与许多企业不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因素有关。

二、当前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职业指导是解决学生就业的关键,职业指导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可以帮助求职者客观地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求职方向、避开择业误区;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确定用人标准、选择招聘方法等。职业指导对外是适应市场需求,确保学生毕业有适当的基础;对内是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以求得在岗位竞争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立足岗位、适应市场。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指导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职业指导理论研究薄弱。长期的计划分配,使得职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加上学校重视“就学”、轻视就业的传统观念,导致职业指导在高职高专院校举步维艰。再者,目前国内职业测验与职业鉴定的测评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搬、照抄国外成果,但因与我国的国情、民情、校情差距很大,实际效果不好。

2.指导对象和内容狭窄。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指导只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职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毕业生,忽视了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这就使得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实际上处于完全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状态。指导对象的狭窄,必然导致很多本该开展的指导内容没有开展,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组织机构不健全。当前尽管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限于部分就业信息的发布和就业政策的宣传这两项内容,类似于传声筒,对于其他本应开展的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内容难以完成。在对各年级学生实行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职业指导方面,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做的显然不足。究竟如何组织现有的就业指导机构,如何满足其人员构成上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是摆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职业指导教师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专业人员缺乏。一些学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疲于应付,更谈不上对全校学生实施职业指导了。专业人员的不足制约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此外,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多是行政人员与思政工作者,他们并不具备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职能。相比之下,国外对高校职业指导中心人员专项素质要求很高,一般要具备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学生职业顾问要具备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

5.片面追求就业率造成就业层次与就业结构的失调。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职业指导中缺乏品牌意识,很少将学生就业后的情况与学校的办学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估。上报就业率“水分”偏大,有的专科学校就业率达到98%,而灵活就业率就占其中的80%。恰恰应该作为就业统计指标之一的自主创业率却不在其中[4]。周济部长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高等学校的责任意识和主动程度、办学特色和教育改革、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现状与职业指导关系的探讨论文

文章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倾向的现状分析,找出当前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以促进学生就业的健康发展。

高职高专;就业现状;职业指导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新阶段,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外,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学生就业形式的市场化、多元化、多样化使他们在择业、就业中面临更多的选择,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高职高专院校如何针对目前就业现状有效地开展学生职业指导?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倾向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要为主导,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农业等应用前景广泛的学科专业应该成为学科专业的主体;毕业生在主体上则应是面向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1]。应该说,这个一般规律与我国现实的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要求是一致的。从总体素质上来说,高职高专毕业生应该是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实际上,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率一直很不景气,分析其原因,就业率低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多方主体的倾向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倾向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选择的倾向性。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长期受到“‘热门’专业找工作容易,‘冷门’专业找工作难”等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上的压力,导致许多高三毕业生在填志愿时,未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盲目填写“热门”专业。其产生的后果:一是许多学生上大学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已选择的专业,由于学业毫无成就,找工作时连连碰壁;二是这种涌向“热门”专业的状况使得这些专业供过于求,而原来的“冷门”专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就业增添了不少难度。

2.高待遇的`倾向性。由于近几年物价上涨幅度大,一些大城市消费水平大大提高,使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倾向于高工资。但他们忽视了一点,就是近几年的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供大于求[2]。同时又由于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攀比的心理,因此对低工资的单位不屑一顾,结果是坐失良机,失去了找到工作的机会。

3.工作单位选择的倾向性。据调查[3],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对工作性质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外企、党政机关和高新技术企业,占的比例分别是:29.3%、19.4%、13.8%,而选择乡镇企业的排在最后,只占0.9%。外企备受学生青睐是因为不仅待遇好,而且其先进的管理手段及宽松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对乡镇企业过分冷落,是因为在乡镇企业里工作待遇差,与许多企业不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因素有关。

二、当前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职业指导是解决学生就业的关键,职业指导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可以帮助求职者客观地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求职方向、避开择业误区;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确定用人标准、选择招聘方法等。职业指导对外是适应市场需求,确保学生毕业有适当的基础;对内是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以求得在岗位竞争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立足岗位、适应市场。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指导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职业指导理论研究薄弱。长期的计划分配,使得职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加上学校重视“就学”、轻视就业的传统观念,导致职业指导在高职高专院校举步维艰。再者,目前国内职业测验与职业鉴定的测评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搬、照抄国外成果,但因与我国的国情、民情、校情差距很大,实际效果不好。

2.指导对象和内容狭窄。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指导只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职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毕业生,忽视了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这就使得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实际上处于完全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状态。指导对象的狭窄,必然导致很多本该开展的指导内容没有开展,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组织机构不健全。当前尽管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限于部分就业信息的发布和就业政策的宣传这两项内容,类似于传声筒,对于其他本应开展的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内容难以完成。在对各年级学生实行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职业指导方面,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做的显然不足。究竟如何组织现有的就业指导机构,如何满足其人员构成上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是摆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职业指导教师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专业人员缺乏。一些学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疲于应付,更谈不上对全校学生实施职业指导了。专业人员的不足制约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此外,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多是行政人员与思政工作者,他们并不具备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职能。相比之下,国外对高校职业指导中心人员专项素质要求很高,一般要具备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学生职业顾问要具备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

5.片面追求就业率造成就业层次与就业结构的失调。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职业指导中缺乏品牌意识,很少将学生就业后的情况与学校的办学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估。上报就业率“水分”偏大,有的专科学校就业率达到98%,而灵活就业率就占其中的80%。恰恰应该作为就业统计指标之一的自主创业率却不在其中[4]。周济部长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高等学校的责任意识和主动程度、办学特色和教育改革、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

三、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要搞好职业指导,促进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将学生就业工作上升到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就业工作视为关系到学校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来抓,实施“一把手”工程,满腔热情地为毕业生服务,是做好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要尽早建立健全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在学生就业网络体系建设方面下大力气、增加投入,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真正体现出有利于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综合能力的精神,实施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将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心的大事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工作与教学环节中。

2.进一步拓展职业指导途径和方法,使就业工作与教学体系创新结合起来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职业指导既可以独立进行,也可借助有关活动,采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和改进职业指导课教学,系统讲授现代社会职业和个性特点的基本知识,在“了解社会”的教学中关注与本专业对应职业群有关的演变趋势、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及竞争上岗的特点等;在“了解自己”的教学中既要强调兴趣、性格、能力、潜能在择业中的作用,也要提醒学生不要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过分追求,让学生懂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性格是可以完善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在“人职匹配”的教学中[6],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在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或相关职业群中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其落脚点定位在帮助大学生找到完善自我的具体目标,以主动适应职业的需要。同时,为了进一步做好职业指导,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邀请社会专家举行专题讲座、让创业成功者现身说法。二是收集、整理、传递专业和职业信息,提供各类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职业需求的情况,特别要重视计算机辅助指导和网络指导系统来实现职业指导的目标,促使职业指导管理现代化,这是职业指导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职业指导机构除担负起引导大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指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择业定位,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外,还要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相互沟通和配合,与更多的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推进供求双方多层次的接触,保证供求渠道畅通,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三是咨询指导,帮助大学生纠正某些不恰当或盲目的行为和消极态度,排除职业决策中的心理障碍和困难。提出决策建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的方式加以解决。四是职业实践,它包括模拟职业环境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职业体验,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真实地了解职业的性质及职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主动性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同时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

3. 以就业信息网建设为依托进一步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高校就业信息网的建立为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开辟了一个跨地区、跨时空的全新服务方式,也为高职高专学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鉴于高校就业信息网技术含量高、信息处理量大的特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而且要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学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迅捷、有效的指导。

4. 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整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系统工作,要求指导者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才学等理论知识,具备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人际沟通、人才测评、商务礼仪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这样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仅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切实加大就业指导工作专家队伍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拓宽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视野。一方面,可以以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聘请一些具有较高指导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心理学专家、职业规划设计管理专家、礼仪顾问、人事系统的从业人员等来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可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就业心理方面的教学,在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协议、合同、诚信等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就业引导。

综上所述,职业指导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显突出,结合各高职高专院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地从市场经济规律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引导高职高专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择业理念,认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规律,克服择业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克服择业时的不切实际、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改变那种“有人无业就”,“有业无人就”的不协调现象。引导高职高专学生的择业、就业向着爱业、敬业、乐业这样一种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1]孙泽厚.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避免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成功模式[J].教育科学,2002,(6).

[2]邓光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与教育过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3).

[3]赖德胜,吉利.大学生择业的制度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3,(7).

[4]朱国仁.新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03,(4).

[5]周济.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

[6]周启红,柯群胜.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J].理论月刊,2003,(11).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