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名著阅读 > 将进酒

《将进酒》李白与李贺对读

将进酒 2009-12-23 22:13:27
相关推荐

李贺与李白的诗歌风格同属浪漫主义,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意境著称,不过李白的浪漫里带着豁达,而李贺的浪漫里则夹杂着厌世、避世的苦闷。在意境方面,李白天马行空,常幻想自己直上云霄,而李贺则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所以后世称李白为“诗仙”,李贺为“诗鬼”。两人各有一首《将进酒》,最能代表各自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

《将进酒》李白与李贺对读

“李家自古两诗仙,太白长吉相后先”(明姚勉《赠行在李主人二子》),盛唐李白和中唐的李贺都是很有个性的杰出诗人。

多次教李白的《将进酒》,就诗论诗,至多联系一些李白的生平际遇或其他诗作,学生的探究总难深入。尝试引进李贺的《将进酒》来对读,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良策。

为阐述的方便,笔者先引述李贺《将进酒》原诗并作简要的诗意描述。

李贺《将进酒》原诗:

琉璃鍾,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诗意描述:

端起华美昂贵的酒杯,喝着浓香醇厚的美酒,吃着精美珍异的食物,在那布置得华美绚丽的场所,乐人吹笛、击鼓,美女唱歌、跳舞,啊,我们一片狂欢。突然让人感到,青春飞逝,犹如桃花乱落,唉,活着的时候,还可以一醉千愁,就喝个酩酊大醉吧,死后呢?善饮酒的刘伶坟上无酒的时候,该怎样打发时光啊!

通过两首诗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李白和李贺《将进酒》,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抒发了深沉而绵长的愁绪。

但具体说来,又有明显的不同。

李贺与李白的诗歌风格同属浪漫主义,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意境著称,不过李白的浪漫里带着豁达,而李贺的浪漫里则夹杂着厌世、避世的苦闷。在意境方面,李白天马行空,常幻想自己直上云霄,而李贺则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所以后世称李白为“诗仙”,李贺为“诗鬼”。两人各有一首《将进酒》,最能代表各自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

《将进酒》李白与李贺对读

“李家自古两诗仙,太白长吉相后先”(明姚勉《赠行在李主人二子》),盛唐李白和中唐的李贺都是很有个性的杰出诗人。

多次教李白的《将进酒》,就诗论诗,至多联系一些李白的生平际遇或其他诗作,学生的探究总难深入。尝试引进李贺的《将进酒》来对读,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良策。

为阐述的方便,笔者先引述李贺《将进酒》原诗并作简要的诗意描述。

李贺《将进酒》原诗:

琉璃鍾,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诗意描述:

端起华美昂贵的酒杯,喝着浓香醇厚的美酒,吃着精美珍异的食物,在那布置得华美绚丽的场所,乐人吹笛、击鼓,美女唱歌、跳舞,啊,我们一片狂欢。突然让人感到,青春飞逝,犹如桃花乱落,唉,活着的时候,还可以一醉千愁,就喝个酩酊大醉吧,死后呢?善饮酒的刘伶坟上无酒的时候,该怎样打发时光啊!

通过两首诗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李白和李贺《将进酒》,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抒发了深沉而绵长的愁绪。

但具体说来,又有明显的不同。

一、题旨:李白的矛盾与李贺的死结

这两首诗都流露出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感倾向,而这实际上都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在题旨上这两首诗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

读完李贺的《将进酒》,虽然没有从诗中读到一个“愁”字,但似乎处处都在写愁,而且这愁又是无法解脱的。李贺是个奇才,是宗室之后,有值得炫耀的家世,但到他这一辈已经衰落,他只做了一个叫奉礼郎的九品官。李贺想要考功名,却被人诬为当避父讳,因为他的父亲叫晋肃,“晋”与“进士”的“进”谐音,虽经韩俞专门为他写了《讳辩》一文也没有用。备受压抑、历经磨难的李贺,骨子里是忧愤抑郁的,面对眼前的一切,他无法强颜欢笑,他苦苦追求却又难以摆脱现实的困惑,只能回到自己的苦境中来。李贺的酸楚与无奈,形成了一个无法打开的死结。

再回过头来读李白的《将进酒》,就会发现,同是言愁,李白更多的是痛快淋漓的抒发,而我们读到的是他心中的矛盾,除了表面上的欢乐与内心的悲情之矛盾以外,更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诗句流露出的积极用世的态度与怀才不遇的苦闷之矛盾,还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等诗句流露出的藐视权贵的愤激与向往做官的心愿之矛盾。

二、结构:李白的曲折与李贺的陡转

李贺的《将进酒》前八句写热闹欢乐的歌宴场面。紧接着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陡转,直奔愁结难解的主题:二十来岁的人生,竟然有暮之将至、生命垂危之感。而这愁苦眼前似乎或可用酒解之,但死后却只能永远相随了。

全诗以前面的“欢”突然转入后面的“悲”,强烈的反差动人心魄,这样的安排是李贺精心安排的。

李贺由欢乐到忧伤的大起大落,结构上前后的陡转,我们在欣赏时比较容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来赏读李白《将进酒》的结构艺术,心中有了比照,就能更好地感悟其与复杂旨意的关系了。

李白的内心充满矛盾,体现在他的艺术构思上不仅也是大起大合,而且有更多的曲折。开头两个排比长句,气势非凡,在奇特的夸张中,从空间、从时间,又从时空的对比中,突出人生苦短之悲。但五六句来了一个逆转,从“悲白发”转向了“须尽欢”、“且为乐”。紧接着诗人以畅快之笔描述了多么痛快的盛宴,而诗人也在“会须一饮三百杯”“杯莫停”的豪放中,尽情地为朋友“歌一曲”,情感又出现了波澜,由狂放又转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的愤激。接着又转向狂放至极的高潮:“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而结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又跟开头之“悲”相合,浑然天成,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相对来说,李贺的诗,主要是悲,前面写喜,一下子落到悲的万丈深渊,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而李白整首诗前后是不断变化着的,有时悲,有时喜,有时狂,有时又愤,更有一种不可遏抑的气势和动人心弦的气魄。

三、形象:李白的投入与李贺的旁观

从诗中所营造的意境看,宴饮的过程中,李贺写了酒杯的华美昂贵,写了酒味的浓香醇厚,写了酒色的纯净透明,还写了伴酒食品的精美珍异,以及宴饮场所那华美绚丽的陈设,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极欢极乐的场景。但是,我们总觉得李贺像是一个局外人,好像只是一个旁观者,他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角,面对眼前的热闹,却承受着孤独的痛苦。即使是乐人的吹箫击鼓,美人的动人歌舞,也没有给他更多的欢乐,反而突然引发了他内心挥之不去的悲愁,活在这个世上顿然觉得生命短促、死神相催。而“劝君终日酩酊醉”,名曰“劝君”,更多的却只是自劝、自慰,而又无法自慰。李贺仕途不顺,加上生性冷僻、孤傲,便厌苦人生,逃避现实,甚至到临死前,他还告诉他母亲,说天上造好了白玉楼,玉帝要召他去写落成文字了。所以他相信,生命中的愁苦是永恒不断的,到生命的尽头甚至到死亡的那一头,还无法解脱。这种情感的抒发又是轻婉细柔的。李贺旁观人世的快乐,而他自己独自沉溺在痛苦乃至死亡的阴影之中。

以此角度来看李白,在整个宴饮过程中,他一直是参与者,是主角,甚至还有点反客为主的味道。他没有更多地写酒宴的场景,也没有更多地叙写同饮者的情况,只是痛快淋漓地突出“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杯莫停”的豪举,甚至还要用“五花马,千金裘”去换取美酒。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直率、豪放、甚至带有天真意味而不拘礼节的醉态。同是借酒浇愁,却格调高昂,极具张扬、洒脱的个性。他劝他人,自然也劝别人,但诗人又能抛开自己,联想到历史上与自己命运感受相同的“圣贤”,发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深深哀叹,却给人一种心有不甘的复杂心态。

读李白的诗,感觉虽然也愁苦,但又觉得心里是爽快的,情绪是激昂的,精神是舒展的,读着读着,你也会被李白的奔放洒脱所感染,似乎自己也激发出万丈豪情,还可能有点英雄气概。特别是结尾一句,似乎不一定是在说他自己,或者说只是在说他一个人的愁,这愁甚至包括自古以来的愁,也包括了我们难免的愁。所以我们今天读起来有一种豁达开朗的感觉,似乎眼前一亮:原来这愁再深,也是可以消解的!但李贺的结尾,给人的感觉是,醉眼朦胧之中,死神正在向你逼近,给人留下的酸楚回味,无穷无尽。那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让人读着有点因压抑而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总而言之,李白在矛盾中有一种旷达与超脱,而李贺在悲愁中越陷越深而难以自拔,使这两首《将进酒》的风格迥乎不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