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宋代诗人 > 范仲淹

《岳阳楼记》所渗透的人文教育

范仲淹 2016-06-21 00:40:00
相关推荐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文章。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岳阳楼记》所渗透的人文教育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应朋友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一篇“记”。范仲淹依据一幅《洞庭湖晚秋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自问世以来就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原因就在于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可谓人文教育的典范之作。

之所以说它是人文教育的典范之作,我觉得有三点原因。其一,当然是众所周知,传唱已久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政治抱负;其二,那就是身处逆境时的豁达与冷静;其三,文章对洞庭胜景的描绘,不也是对我大好河山的赞美之词吗?

下面就这几点,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一、中华民族面临着伟大的复兴,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需要的是无以计数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与贡献,而不是只为一个口号而摇旗呐喊。如果我们每一个有血性、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有这种如范仲淹式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忧患意识,把民族的振兴放在心头,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那么何愁我们的国家不富强,民族不强大呢?又何愁我们的政治外交的失利与不失利呢?

我们这一代学生是失去信仰、缺少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一代,在他们的生活中似乎更多的是流行音乐与品牌服饰,是网络游戏和外来文化,他们缺少的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的就是一种“落后就要挨打”的忧患意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以天下为己任”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作为教学的“纲”,激发学生心灵深处潜藏的爱国情思,激发他们因生活优越而忘却的忧患,让范仲淹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让他的理想之光永远熠熠生辉。

二、我们知道当时的范仲淹和滕子京都遭贬谪,属“迁客”一列。面对仕途上的不得志、官场上的不得意,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他们并没有如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患得患失,也不像陶渊明一样隐退山林,种豆采菊,更不像柳宗元寄情山水,排忧解闷,而是发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的旷达而又积极的呼声,给同处逆境的挚友和自己以共勉之意。这种心境和胸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官吏之中,可谓之为千古书生、士人的楷模。

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的优越和父母长辈的宠爱,使他们养成了脆弱、任性的性格。他们是温室中培养出来的小花,经不起狂风暴雨的洗礼,经不住烈日酷暑的考验,遇风即折,见雨就断。而比起范仲淹的理想与现实之差,那又是何足挂齿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渗透这一很重要的人文关怀,旁敲侧击式地导入到他们的信念之中,输入到他们的思想中,让他们能足够坚强、足够勇敢。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三、我们一直自豪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秀美山川、地灵人杰,《岳阳楼记》中描绘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雄伟的洞庭之景,让我们饱览了美景,赚足了眼福。虽然,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登临岳阳楼难见昔日的洞庭波光,更不闻虎啸猿啼,但我们不能抹去先祖留下来的艺术瑰宝,也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杰作。这些都是我们的珍宝,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她们,我们更没有理由去破坏她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不可少地要加入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生生相息、代代相传的优美自然环境的保护。

其实,这三者又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人文教育。正因为有了如此美丽的山川风貌和主宰这一切的万物之灵长,所以有志之士才会勇挑“天下先”的重担;有了这种思想,他们才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才会勇敢、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所有幸与不幸。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这样的思想,我们的民族才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文章。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岳阳楼记》所渗透的人文教育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应朋友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一篇“记”。范仲淹依据一幅《洞庭湖晚秋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自问世以来就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原因就在于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可谓人文教育的典范之作。

之所以说它是人文教育的典范之作,我觉得有三点原因。其一,当然是众所周知,传唱已久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政治抱负;其二,那就是身处逆境时的豁达与冷静;其三,文章对洞庭胜景的描绘,不也是对我大好河山的赞美之词吗?

下面就这几点,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一、中华民族面临着伟大的复兴,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需要的是无以计数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与贡献,而不是只为一个口号而摇旗呐喊。如果我们每一个有血性、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有这种如范仲淹式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忧患意识,把民族的振兴放在心头,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那么何愁我们的国家不富强,民族不强大呢?又何愁我们的政治外交的失利与不失利呢?

我们这一代学生是失去信仰、缺少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一代,在他们的生活中似乎更多的是流行音乐与品牌服饰,是网络游戏和外来文化,他们缺少的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的就是一种“落后就要挨打”的忧患意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以天下为己任”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作为教学的“纲”,激发学生心灵深处潜藏的爱国情思,激发他们因生活优越而忘却的忧患,让范仲淹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让他的理想之光永远熠熠生辉。

二、我们知道当时的范仲淹和滕子京都遭贬谪,属“迁客”一列。面对仕途上的不得志、官场上的不得意,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他们并没有如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患得患失,也不像陶渊明一样隐退山林,种豆采菊,更不像柳宗元寄情山水,排忧解闷,而是发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的旷达而又积极的呼声,给同处逆境的挚友和自己以共勉之意。这种心境和胸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官吏之中,可谓之为千古书生、士人的楷模。

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的优越和父母长辈的宠爱,使他们养成了脆弱、任性的性格。他们是温室中培养出来的小花,经不起狂风暴雨的洗礼,经不住烈日酷暑的考验,遇风即折,见雨就断。而比起范仲淹的理想与现实之差,那又是何足挂齿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渗透这一很重要的人文关怀,旁敲侧击式地导入到他们的信念之中,输入到他们的思想中,让他们能足够坚强、足够勇敢。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三、我们一直自豪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秀美山川、地灵人杰,《岳阳楼记》中描绘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雄伟的洞庭之景,让我们饱览了美景,赚足了眼福。虽然,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登临岳阳楼难见昔日的洞庭波光,更不闻虎啸猿啼,但我们不能抹去先祖留下来的艺术瑰宝,也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杰作。这些都是我们的珍宝,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她们,我们更没有理由去破坏她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不可少地要加入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生生相息、代代相传的优美自然环境的保护。

其实,这三者又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人文教育。正因为有了如此美丽的山川风貌和主宰这一切的万物之灵长,所以有志之士才会勇挑“天下先”的重担;有了这种思想,他们才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才会勇敢、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所有幸与不幸。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这样的思想,我们的民族才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岳阳楼记》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

(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

以:(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1)(直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 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 浊浪排空

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1) (顺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一:1)一片:一碧万顷

(2)全:长烟一空

(3)全部:在洞庭一湖

则:(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聚拢:云归而岩穴暝

备(1)前人之述备矣:译尽

(2):备齐

词类活用

⒈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⒌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⒍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⒎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⒏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⒐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古今异义

⒈气象万千

⒉微斯人

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⒋横无际涯

⒌浊浪排空

⒍予观夫巴陵胜状

⒎前人之述备矣

⒏增其旧制

⒐作文

⒑至若春和景明

11则有去国怀乡

⒓则有去国怀乡

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⒕越明年

⒖宠辱偕忘

⒗沙鸥翔集

⒘进亦忧

⒙退亦忧

通假字

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

句式分析

⒈倒装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⒉判断句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⒊省略句

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⒋状语后置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⒌定语后置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宾语前置句

例:吾谁与归?

重点语句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无边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

(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像那阴雨连绵繁密,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