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唐代诗人 > 王勃

王勃骈文创作的生成动因

王勃 2016-10-02 11:16:02
相关推荐

导语:王勃的骈文作品,深受其家学传统、生活遭遇、创作心态的影响,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别是教化精神、诗性精神、文学精神的表现。当诗性精神和文学精神有机结合,其骈文则放出灿烂光辉,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居于“四杰”之冠的王勃,虽命短,但才长,创作的作品千古流芳,受到人们高度赞誉,尤其是骈文冠绝古今,仅《滕王阁序》一篇就折服许多人,被誉为 “绝唱”。明代杨慎曾云:“使勃与杜、韩并世对毫,恐地上老骥,不能追云中俊鹘。”王勃为什么能在极其有限的生命历程里拥有如此之高的创作成就?除了才长之外,是否还有一些深层的原因?本文试图从文学生成动因的角度解释这个问题。

一、王勃骈文是教化精神的体现

王勃有着渊源深厚的家学传统。他在《送�弟赴太学序》中:“吾家以儒辅仁,述作存者八代矣,未有不久于其道,而求苟出者也。”此外,他还深受关陇儒学的熏陶。关陇儒学延续汉学,经过苏绰、苏威父子及牛弘、辛彦等人的传承努力,加入隋唐统一混合的文化,蔚然成为独立的一源。无论关陇儒学还是河汾之学,“王道仁政”都是其核心精神,因此王勃从小就树立了以道自任的人生理想。他通过书、启、论等文体表达经世致用的思想,体现出强烈的教化精神。

麟德元年初,刘祥道巡行关内,14岁的王勃写就《上刘右相书》,指斥时弊,表达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识,第一对频繁用兵高丽提出异议,直陈其严重后果,连年战争,损耗巨资,增忧乏乐,弊多利少。第二列举当时政治种种弊端,提出信赏必罚、威振雷霆、树仁明之长的清明政治设想。第三对农商经济中分配不均的现象表示担忧,提出严刑峻法、沿风正典、远弘教旨、大变流俗的对策。第四提出“御天下者,必待人也”的观点,建议朝廷招贤纳士。政见虽然尖锐,但却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有指斥有建议,体现出王勃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治国方略,强烈的仁政思想和爱民意识,显示出浓厚的教化精神。难怪太常伯刘公“见而异之,曰:‘此神童也。’因加表荐”。

导语:王勃的骈文作品,深受其家学传统、生活遭遇、创作心态的影响,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别是教化精神、诗性精神、文学精神的表现。当诗性精神和文学精神有机结合,其骈文则放出灿烂光辉,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居于“四杰”之冠的王勃,虽命短,但才长,创作的作品千古流芳,受到人们高度赞誉,尤其是骈文冠绝古今,仅《滕王阁序》一篇就折服许多人,被誉为 “绝唱”。明代杨慎曾云:“使勃与杜、韩并世对毫,恐地上老骥,不能追云中俊鹘。”王勃为什么能在极其有限的生命历程里拥有如此之高的创作成就?除了才长之外,是否还有一些深层的原因?本文试图从文学生成动因的角度解释这个问题。

一、王勃骈文是教化精神的体现

王勃有着渊源深厚的家学传统。他在《送�弟赴太学序》中:“吾家以儒辅仁,述作存者八代矣,未有不久于其道,而求苟出者也。”此外,他还深受关陇儒学的熏陶。关陇儒学延续汉学,经过苏绰、苏威父子及牛弘、辛彦等人的传承努力,加入隋唐统一混合的文化,蔚然成为独立的一源。无论关陇儒学还是河汾之学,“王道仁政”都是其核心精神,因此王勃从小就树立了以道自任的人生理想。他通过书、启、论等文体表达经世致用的思想,体现出强烈的教化精神。

麟德元年初,刘祥道巡行关内,14岁的王勃写就《上刘右相书》,指斥时弊,表达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识,第一对频繁用兵高丽提出异议,直陈其严重后果,连年战争,损耗巨资,增忧乏乐,弊多利少。第二列举当时政治种种弊端,提出信赏必罚、威振雷霆、树仁明之长的清明政治设想。第三对农商经济中分配不均的现象表示担忧,提出严刑峻法、沿风正典、远弘教旨、大变流俗的对策。第四提出“御天下者,必待人也”的观点,建议朝廷招贤纳士。政见虽然尖锐,但却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有指斥有建议,体现出王勃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治国方略,强烈的仁政思想和爱民意识,显示出浓厚的教化精神。难怪太常伯刘公“见而异之,曰:‘此神童也。’因加表荐”。

王勃在沛王府奉教撰《平台秘略论》十首,他认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能事,而君子等役心劳神,宜于大者远者,非缘情体物,雕虫小技而已。”尤其强调文学经世教化的功能。咸亨二年撰写的《上吏部裴侍郎启》,同样强调“文章之道”,认为文章乃“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的不朽事业。可见他的骈文体现着浓厚的教化精神。

二、王勃骈文是诗性精神的表现

早年的王勃年轻气盛,锐意进取,有兼济天下的宏愿。然而在沛王府时日不久,因一纸无足轻重的游戏文字就被驱逐出来,锦绣前程无端地被断送,建功立业的梦想被击得粉碎,政治热情和渴望被无情地泼上冷水。王勃满腔的忧郁和愤懑郁结于心而发于文,因此他在西游蜀地时创作的作品,绝大多数都体现出浓烈的诗性精神。

关于诗性精神,姜剑云师有详细的论述,他认为:“诗性精神是指出乎原始冲动的、自发的抒发情感的精神。”“这种原始诗性精神表现为因了抒情言志的驱动,主要在于为了满足自我的精神的减压、心灵的释放,说到底,是为自己的。”王勃早年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教化精神有所减弱,诗性精神却十分浓郁强烈。杜晓勤先生曾指出:“当四杰被迫远离宫廷、蹭蹬下僚的时候,其诗文创作观念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开始侧重于诗赋‘述怀言志’的抒情功能。”

《春日孙学士宅宴序》云:“若夫怀放旷寥廓之心,非江山不能宣其气;负郁怏不平之思,非琴酒不能泄其情。”郁怏不平、悲愤难忍,想要发泄、释放,于是在江山、琴酒中放松心情,更重要的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志郁心中,不得不发,乃写诗作文聊以自慰。《秋日游莲池序》中:“酌浊酒以荡幽襟,志之所之;用清文而销积恨,我之怀矣!能无情乎?”坎 之气非清文难以销解,幽积之恨非清文难以荡涤。写诗作文对王勃,太迫切也太重要,唯此能消愁,唯此能安慰自我。他也曾在江山、琴酒中得到暂时慰藉,但极富诗人气质的王勃,最终选择诗歌文赋作为最好排忧解愁的工具。

王勃抒发的忧虑和感慨,概括起来,就是“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 (《春思赋》)的坎 之气。有志无时的悲痛对于王勃刻骨铭心,难以消解。《守岁序》中,王勃发出“悲夫!年华将晚,志事寥落”的慨叹,这是志远而心屈,才高而位下的人面对一年将尽时的喟叹,无可奈何而又心有不甘。

这满腔慷慨难平之气,不甘沉沦的痛切,正是魏晋以来士大夫们普遍失去的情感,也是南朝文学作品中广泛缺乏的内容,当它出现在初唐诗人王勃笔下,立即放出熠熠光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王勃骈文是文学精神的表现

尽管王勃强调文学经世教化功能,在骈文中自觉地体现出教化精神;但在壮志难酬、仕途失意、忧愤不平之时,他自发地选择文学作为排忧解愁的工具,抒心志、发感慨,作品真挚感人,深沉醇厚,是诗性精神的表现;而他逞才遣辞,亟欲表现自己超群绝伦的文学才华时,创作的作品则花枝招展、华美典丽,表现出浓郁的文学精神。所谓文学精神,姜剑云师也有论述,他认为:“文学精神是指为了艺术与审美的,自觉为文的精神。”《采莲赋》表现了突出的文学精神。

赋前的小序表明创作意图,尽管历史上关于芙蓉的赋很多,但无非都是“权陈丽美,粗举采掇”,王勃玩味再三,很不满意,决心压倒“众制”,展示才华。

文章首先描绘出一幅田田莲叶荷花生长图,黛叶红葩,密密丛丛,生机勃勃。风光无限,吸引人们争先恐后去采莲。紧接着,正面描写采莲盛况,列举不同的人面对莲花产生的情思。金室丽妃、璇宫佚女,她们惊奇叹息,惊香悼色,畏别伤离;泽宫年少,期门公子,则使绿珠捧棹,青琴理舳,呼朋唤友,相邀采莲;南鄢义妻、东吴信妇,难以忘掉心中的忧愁,“眷芳草兮已残,忆离居兮方苦”;而倡姬荡媵,掇翠茎,袭朱萼,“愿解佩以邀子,思褰裳而从君”;贵子王孙,叨舷击榜,发文赋诗,色震百草,香夺九芝。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