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毕淑敏

毕淑敏:素面朝天的人生

毕淑敏 2015-02-25 15:58:39
相关推荐

毕淑敏的身份很多:医生、心理师、作家,还是一个“生活家”。她的作品多与自己的职业角色有关,笔下流淌出的质朴文字,渗透着睿智、哲思和温情。她的心灵之旅好比一篇哲理散文,主题是“爱”;她的传奇人生又似一本长篇小说,主题还是“爱”。在生命的旅途中,心宽体胖的毕淑敏犹如一部内涵丰富的书,在带给人们心灵感悟的同时,也让自己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戎装•白大褂•爬格子的变奏曲

高海拔、缺氧、超低温……这些词汇对于16岁的毕淑敏来说还没有概念。家里的经济条件尚好,她还没有做足吃苦的准备。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她成为西藏阿里高原骑兵部队的卫生员后,感觉似乎到了另一个星球……

17岁那年的冬天,毕淑敏第一次想到了自杀。那一次,她身背70斤重负,随队穿越阿里高原无人区,要走60公里路程。中午,毕淑敏不小心把自己的午饭扣在了牛粪上,只得饿着肚子继续走。走不动了,她就趴在地上休息。指导员说,太阳落山前赶不回去,就会被冻死在雪地里。

负重、空腹、远途……毕淑敏觉得自己就要挨不过去,想要一死了之。山路崎岖险峻,经过峭壁时稍有松懈就会失去生命,可是她的手反而更紧的抓住岩石缝,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毕淑敏机械地抬动脚步,在朦胧的月光下走完了最后几十里路,终于到达了宿营地。

后来,毕淑敏脱去戎装,转业回到北京,在一家工厂的医务所任主治医生。起初,她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来,她发现医生和生命发生着紧密的关系,病人把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你,这是血肉相连的一种联系,毕淑敏开始融入其中。

毕淑敏的身份很多:医生、心理师、作家,还是一个“生活家”。她的作品多与自己的职业角色有关,笔下流淌出的质朴文字,渗透着睿智、哲思和温情。她的心灵之旅好比一篇哲理散文,主题是“爱”;她的传奇人生又似一本长篇小说,主题还是“爱”。在生命的旅途中,心宽体胖的毕淑敏犹如一部内涵丰富的书,在带给人们心灵感悟的同时,也让自己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戎装•白大褂•爬格子的变奏曲

高海拔、缺氧、超低温……这些词汇对于16岁的毕淑敏来说还没有概念。家里的经济条件尚好,她还没有做足吃苦的准备。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她成为西藏阿里高原骑兵部队的卫生员后,感觉似乎到了另一个星球……

17岁那年的冬天,毕淑敏第一次想到了自杀。那一次,她身背70斤重负,随队穿越阿里高原无人区,要走60公里路程。中午,毕淑敏不小心把自己的午饭扣在了牛粪上,只得饿着肚子继续走。走不动了,她就趴在地上休息。指导员说,太阳落山前赶不回去,就会被冻死在雪地里。

负重、空腹、远途……毕淑敏觉得自己就要挨不过去,想要一死了之。山路崎岖险峻,经过峭壁时稍有松懈就会失去生命,可是她的手反而更紧的抓住岩石缝,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毕淑敏机械地抬动脚步,在朦胧的月光下走完了最后几十里路,终于到达了宿营地。

后来,毕淑敏脱去戎装,转业回到北京,在一家工厂的医务所任主治医生。起初,她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来,她发现医生和生命发生着紧密的关系,病人把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你,这是血肉相连的一种联系,毕淑敏开始融入其中。

日常工作难免繁琐,阿里却像一个烙印深深烙在毕淑敏的心中。

“无论是面对雪山,还是行走在荒原,我都有一种特别朴素的感觉,就是人生非常短暂、脆弱、没有价值和意义,如果你不努力地赋予它价值和意义,努力精彩地生活,它就会像昆仑山的雪或寒冰一样很快消逝,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这么想,也努力这么做。”当年的历练,促使34岁的毕淑敏铺开稿纸开始写作,一“吐”为快。

“起初写小说完全没有经验,心中充满了激情,心里有话要说,要把它说出来写出来,就做了,就这么简单。”值夜班时,完全不懂小说章法的毕淑敏按自己的想法,不到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处女作《昆仑殇》。1987年第4期《昆仑》杂志重磅推出了《昆仑殇》,《小说选刊》接着转载,引起轰动。不久,获得第四届“昆仑文学奖”。从此,毕淑敏步入中国文坛。

边做医生边写作,毕淑敏乐在其中。直至1991年,她决定告别从事22年的内科医生职业,专心投入文学创作,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作品相继问世。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46岁那年,已是国家一级作家、拥有文学硕士学位的毕淑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课程班的一名学生。面对别人的不解,毕淑敏说:“我一直对研究‘人’特别感兴趣。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很神秘,这个探索的过程让我着迷。正好有进行专业学习的机会,就很自然地报了名。”

“在三年的学习里,我从来没有一次迟到过。”这位班上年纪最大的学生成为学习最认真的人。在她心目中,心理学就是让人觉得幸福的一门科学。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许多人面对婚姻家庭、择业、教育、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工作压力等问题有诸多的心理负荷,期待做出理想的选择,求得内心平衡。在北师大主修心理学博士之后,毕淑敏与朋友合开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冠名的心理咨询中心。出乎她意料,咨询者纷至沓来,很多人为了得到她的诊治,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他们的执著和信任,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怎么办?毕淑敏心想:与其蚂蚁啃骨头,不如换种方式,把自己的感悟,还有来访者给予的启示,用文字去表达,人们看到这些书时,也许能够触动他们,给他们一些思考……

“弃医从文”那天,脱下白大褂的毕淑敏,潸然泪下,把自己的白大褂叠得整整齐齐,收起了满心留恋。而如今看来,她并未脱离医者的角色,毕淑敏自言感恩于种种角色的历练。

生活的咸淡里体味“无价孝心”

出生在新疆伊宁的毕淑敏,籍贯却是在山东文登。她没有在山东生活过,只是小时候随父母回老家探亲时有过短暂停留。前些年,毕淑敏利用在山东讲学的机会,特地去了一趟文登……到了老宅门口,看见一口机井,她想家乡的水一定是母亲的最爱,就用随身的矿泉水瓶子灌了满满一瓶。回到北京,母亲果然因此而激动。纯净、清凉、甘甜的井水让母亲忆及老家的人与事,割舍不断的是对故里的依恋。

有一年,母亲包了一盒饺子托人从石家庄带给身在北京的毕淑敏。那人叫毕淑敏马上尝尝,因为毕妈妈不是怕咸了就是怕淡了,曾念叨个不停。毕淑敏吃了一个,却什么滋味都没尝出来,但她连连说,味道很好,不咸也不淡。来者听后,说要转告毕妈妈。毕淑敏急忙制止,因为如果说好,母亲就会接二连三地包更多的饺子,她不想母亲太辛苦。毕淑敏一再嘱咐他要说“饺子从石家庄带到这儿,路太远,都馊了,没法吃了”。

那年毕淑敏搬新家,首先想到的是把母亲接到身边住。她说:“我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可以给妈单独布置一间房,并且按她的意思把墙刷成玫瑰红,妈有这个特权,可以随心所欲用各种颜色。一个人爱世界,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的母亲。”

2001年,在母亲被诊断为肝癌后的第一时间,毕淑敏实情相告母亲,没有像一般家庭做些隐瞒。“没有什么比坦诚更有力量。人对自己的生命有知情权,有权知道,有权作决定。”当时,毕淑敏不断搜集各种权威信息,从上海买来《实用肝癌学》等专业书籍。“看完后,知道妈妈的病没救了。我把书扔了。”她开始向母亲有分寸地阐述病情,盼母亲配合治疗,尽量提高余生的生活质量。中西医治疗都对母亲的病无效时,朋友介绍了偏方:由多种化学元素配成的粉末。为了印证药物对癌症病人没有副作用,毕淑敏替母亲先试吃药,后来陪伴母亲一同用药。她丈夫尽管有些感动,但还是发出了反对的声音:“你没这种病,跟着吃药干什么呢?万一出了问题,老少都赔进去。”毕淑敏解释说:“我是一个正常人,又有当医生的经验,对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什么的,反应更敏感一些。我先吃,如果没问题,妈妈再吃,保险系数大。”起初就被医生宣判“死刑”的母亲,后来有了三年零八个月的生命奇迹。2005年1月,母亲临终时,很清楚地对儿女们说道:“我非常幸福,这辈子很满足……”

言及小家她总是一脸的幸福

“我对物质的要求不高,没有一件金银首饰,也没有一套名牌衣服,没有名车,没有大房子。”毕淑敏说,假若不是为了工作,不是出于礼仪,她这一生将永不化妆。众所周知,毕淑敏的文风也是“素面朝天”。

生活中,毕淑敏和自己的孩子更像朋友。约访时,毕淑敏提出不谈儿子芦淼——她曾与儿子有个约定,他长大了,作为母亲不宜公开属于他的信息。

而说到丈夫芦书坤,毕淑敏总是一脸的幸福:“我父母觉得他是个好同志,我也觉得不错,就在一起了,我们谈了五年的恋爱。我家庭生活挺幸福的,我跟我先生有点小分歧也是在买什么东西、刷个碗上。我儿子小时候说我是‘清政府’没原则,总签订不平等条约。我觉得那些小问题根本不需要搞得剑拔弩张。”

毕淑敏笑言,换在这个时代,肯定是个“剩女”。“我年轻时是个特别迟钝的人,讲话少,很沉默,觉得那些事情都不是一个女战士该想的事。当时,很多战友都在偷偷地谈恋爱,忙着给心仪的男生织毛衣。我当时是班长,真的是严格执行部队不许谈恋爱的纪律。”战友们谈情说爱、物色如意郎君的时间,毕淑敏常常在雪域高原仰望星空,想人为什么活着?我这一生该如何度过?如果明天死了,我要交代些什么事情……

芦书坤回忆说:“我对毕淑敏的第一印象,既不是她的容貌,也不是她的才气,吸引我的是她的神情,那样一种不属于年轻女孩的镇定和平静。我后来问过她,你是如何变成这样的?她说,可能是在西藏太寂寞了太枯燥了,天天看着单调的雪山和一动也不动的云,人就呆若木鸡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毕淑敏是一个正常作息的人,但偶尔也会在夜里写作。毕淑敏说,写作时,我也不是个不可以打搅的人,我的母亲、先生、孩子,如果有什么事,通常都会“打搅”我。

毕淑敏喜爱旅游,喜欢在山水之中放飞心情。父母过世后,每逢去旅游,她都会带上他们的照片。2008年夏,毕淑敏与儿子踏上为期三个月的环球航行之前,一改以往的习惯,没有带父母晚年的照片,而是专门找出他们年轻时的留影。“环球游是蕴含着风险和艰辛的……年轻的父母,他们英姿勃勃,意气风发,该是可以和我一道,忍耐更多的苦楚,坚守更长的时间吧?”这位孝女用自己的方式纪念逝去的亲人。“探险”归来,她与儿子合作出版了一部《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字里行间,全是对生命刻骨铭心的体验与感悟。

“这里埋葬着一个女儿、妻子、母亲,一个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毕淑敏从容地说,离开人世时她会如此写下自己的墓志铭。

(原载《军嫂》2010年第5期,作者余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