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梁实秋

梁实秋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 2008-11-22 10:22:17
相关推荐

梁实秋译的《英国文学史》大家了解?他为翻译做了哪些工作?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呢?

内容提要/《英国文学史》

《英国文学史》分三卷,凡19章,起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449——1066),终至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台湾协会工业出版公司1985年8月出版。编入本书时,为统一体例,在个别地方作了技术性的处理,对前后不一致的译名也酌情予以订正。

本卷选入《英国文学史》第一卷,包括第一至第九章,内容叙以盎格鲁撒克逊时代(449-1066)到十七世纪前期(1603—1642)数百年间英国文学的发展状况。

作者简介/《英国文学史》

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梁实秋和他的《英国文学史》

在说英国文学史之前,先说说中国文学史。

梁实秋译的《英国文学史》大家了解?他为翻译做了哪些工作?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呢?

内容提要/《英国文学史》

《英国文学史》分三卷,凡19章,起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449——1066),终至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台湾协会工业出版公司1985年8月出版。编入本书时,为统一体例,在个别地方作了技术性的处理,对前后不一致的译名也酌情予以订正。

本卷选入《英国文学史》第一卷,包括第一至第九章,内容叙以盎格鲁撒克逊时代(449-1066)到十七世纪前期(1603—1642)数百年间英国文学的发展状况。

作者简介/《英国文学史》

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梁实秋和他的《英国文学史》

在说英国文学史之前,先说说中国文学史。

数年前,曾有幸参与编写过一套《中国文学史》,虽然彼套《中国文学史》较之游国恩先生的版本显得文学了许多,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来评判那些文学作品和文学家们,尽量还文学以文学的面目。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还是止步于晚清,对民国这一产生了无数文学大家和无数文学佳作的繁荣时期避而不谈,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

实际上,建国以后一直被某党以“贪脏腐朽横行、民怨民恨沸腾、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等面目斥之的民国时期,不论从经济上、艺术上还是文学上来说,都是极其丰富和厚重的时期。

那个时期,产生了盛宣怀、陈其美、张謇、穆藕初、卢作孚这样的民族企业家。虽然这个企业家群体在规模和深度上仍然无法与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企业家相比,但在开启中国商人特有的企业家精神上他们并无二致——把他们个人的成功和时代需求紧紧结合在一起,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数百年来处处落后的语境下,他们竭尽全力,企图以己之力拯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那个时期,有林风眠、徐悲鸿、齐白石、吴昌硕、张大千、刘海粟、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大师们,从他们散落民间的惊鸿残影里,我们得以窥见当时斑斓多姿的艺术风貌。

那个时期,更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严复、沈曾植、康有为、辜鸿铭、金岳霖、冯友兰、傅斯年、李叔同、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这样一批文学大师们。他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文学的天空中发出熠熠光辉。在他们的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传统士人的言行操守和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无一不是希图在外患频仍、传统断裂的现实中探求民族自由、文化重光、国民新生的道路和方法。

以致后来,当我每每遇到口若悬河口生莲花口吐白沫的作者,跟我吹嘘自己是多么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时,跟我说如果不把他的大作卖过一千万册就对不起他的时候,我总是在心里默默地缅怀民国时期那些真正的大家们,总是在心里深深地怀念民国时期产生的那些让我们读之千遍也不厌倦的佳作们。

比如那位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辜鸿铭老先生,虽然后人多以遗老称之,多谈论他的裹小脚以及三妻四妾的理想,然其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的学识,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贡献,还是令我们瞠目以及结舌。

比如那位精通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众多领域的天才超人梁启超先生,以他一夜之间学会日语的聪慧头脑,留下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煌煌巨著,至今仍让我们叹为观止。

还有那位和鲁迅笔战不休的林语堂先生,虽然坊间传说笔战起因是爱抽烟的林先生不小心用烟头烧了周先生的蚊帐,从而交恶,令人不免生出名人也是人的感概,但丝毫不妨碍我们欣赏《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时的喜悦和感动。

当然,缺不了的还有我们这位梁实秋先生,这位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钦定的“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虽然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才得以一睹梁先生作品的风貌,但因此更加重了我们相见恨晚的愤慨和对之文笔的惊叹。

当看惯了《香山红叶》、《阳朔的秋天》这样的散文,猛然发现,还有《雅舍小品》,还有这种温情脉脉的絮絮叨叨的然而读起来却很美的散文,你会发现,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因为,这种散文,你看完没法“总结中心思想”,没法通过什么什么,深刻揭露了什么什么,无情批判了什么什么。崇尚“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的梁实秋先生一再强调: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他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所以,从梁实秋先生的文章里,你看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平淡从容的享受,是个体与世界的和解共存。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享受,更有人性上的思考。

其实,就像我们小时候写作文,写惯了雄赳赳气昂昂的标准统一的整齐划一的规范作文后,发现还有琼瑶奶奶那种柔媚无骨的千娇百媚的写法,还有亦舒阿姨那种冷酷无情然而又顾盼生姿的写法,你简直会痛不欲生以头槌地,进而对自己的“三观”产生严重质疑(注:“三观”指伟大的无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当然,梁实秋先生的成就远远不止散文这一项,他还是著名的理论批评家,有《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艺批评专著;他还是著名的翻译家,持续40载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他还是著名的英国文学史家,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在扯了大半天废话之后,终于扯到这部伟大的《英国文学史》上来了。以下转入正题。)

这部以梁实秋先生自己说来是“迟暮之年,独荷艰巨,诚然是不自量力。历时七载有余,勉强终篇,如释重负。”的煌煌巨著,可以算是他最重要的学术遗产。

梁实秋先生在这本《英国文学史》中,于每章开头先交代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普遍风气,强调了时代背景对于文学的影响,这种写法于我们并无陌生之感。从广义上说,文学自然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但却不能因此忽视其相当的独立性,某一时代产生出的文学并非只是时代的附庸,而伟大的作家如莎士比亚,绝不是只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时代。梁实秋先生这种貌似折中保守的写法,实在是源于学者身份下的一份客观与严谨。

他认为文学史须注重事实,如果读者对所论述内容并无较多的了解,则批判意见自然显得漫无边际,无所附丽,并不会使人真正受益。而“偏重于文学之历史的政治经济的背景,尤其是根据唯物史观来衡量文学的那一宗派,偶尔中肯,时而牵强,甚至沦为偏颇的宣传”的那种写法,则更是无足观了。因此梁实秋先生并没有特意以一套史观,一种理论来统摄全书,以成一家之言,夺人耳目,而是谦虚地称这部文学史可以归属在“教科书”一类,“注重的是事实,而非批评”,并无意在书中事先代读者对作家作品作了评论,表达自己批评的意见,而是让文学回归文学,回归经典,用最诚实的笔墨写这部宁静的大书。

在这部时间跨度上下达八九百年的文学史中,我们还有幸得见梁实秋先生逐一亲自翻译的英国文学作品,熟悉的不熟悉的,从《贝奥武夫》到叶芝、济慈,加以梁氏美文式的评点与串讲,……略带文言色彩的文笔,知人论世的批评,读这部书,说是接受一次珍贵的文学启蒙亦不为过。读者可凭借这场文学盛宴了解数百年来英国历史文化的流变,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与风土人情,乃至文人与政治微妙复杂的关系,文学和时代的悖谬与投合。

可惜的是,也许源于年高精力不济,本书所展开的英国文学之旅戛然而止于二十世纪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梁先生自己也甚为不甘,说“对这相当长的一段文学历史总应有个交代。这一缺陷如何弥补只好有待于来兹了。”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却是再也无从得知大师对于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如艾略特,奥登;小说巨匠毛姆,亨利詹姆斯等人的评价了。在这里似乎也能隐约见到梁实秋先生古典、浪漫的文学观念的影响。

随着岁月消逝,民国那些曾经灿若星辰的大师们一一作古,这是我们无法挽留的现实。然而,有大师们留下的一份份厚重的礼物,让我们咀嚼并珍惜。这,也是一种幸运。

最后,

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不仅是能够出版真实的《英国文学史》,更能够出版一套真实的《民国文学史》,不是以“文学巨匠郭沫若柳亚子”为介绍重点,不是以“解放区文学”标志“第三个创作高峰”的产生,而是一套公正的完整的平静的来叙述那个时期的文学史。

我希望有一天,能够还文学以文学,还历史以历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