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语文 > 谜语大全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

谜语大全 2013-01-07 04:39:20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我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工作,让我们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个计划吧。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1、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教时分配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只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

1、“表内除法”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4、“克和千克”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5、“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图形(锐角和钝角)与变换(平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习的。因此,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6、“解决问题”的复习。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

7、“统计”的复习。

统计知识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建议

开始复习表内除法时,可以通过第119页第1题所提供的情境复习除法的含义。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形式注意多样化,除教材中的练习形式,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的学生比较有兴趣的练习方式。对于计算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只要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分别复习。读、写数可以像教材中的看计数器,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注意学生间的活动,既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要注意练习的效率。近似数的复习,要让学生认真看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仔细辨别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时,结合第120页的第6、7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第121页的第8题,是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不同,只要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除了让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判断外,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实物,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再用秤称一称,看自己估得是否正确,以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复习“图形与变换”时,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复习“解决问题”(第122页的第13、14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可先让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完成统计表。对于统计表的分析,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小组中得出一个结论,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教时分配

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进行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我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工作,让我们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个计划吧。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1、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教时分配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只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

1、“表内除法”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4、“克和千克”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5、“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图形(锐角和钝角)与变换(平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习的。因此,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6、“解决问题”的复习。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

7、“统计”的复习。

统计知识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建议

开始复习表内除法时,可以通过第119页第1题所提供的情境复习除法的含义。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形式注意多样化,除教材中的练习形式,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的学生比较有兴趣的练习方式。对于计算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只要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分别复习。读、写数可以像教材中的看计数器,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注意学生间的活动,既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要注意练习的效率。近似数的复习,要让学生认真看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仔细辨别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时,结合第120页的第6、7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第121页的第8题,是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不同,只要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除了让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判断外,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实物,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再用秤称一称,看自己估得是否正确,以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复习“图形与变换”时,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复习“解决问题”(第122页的第13、14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可先让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完成统计表。对于统计表的分析,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小组中得出一个结论,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教时分配

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进行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3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和“总复习”三部分。“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一)圆柱和圆锥:

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

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比例尺”7个课题。

(三)总复习:

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生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包括算式与方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扩展数学视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6、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7、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9、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措施:

1、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3、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加强口算练习,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逐步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8、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9、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10、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