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作文 > 体裁作文 > 叙事

读书的乐趣记叙文

叙事 2012-10-23 21:08:47
相关推荐

导语:书可以使人变得聪慧,书可以陶冶情操,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的乐趣记叙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读书的乐趣记叙文(1)

特别喜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概括了我一生中的两大乐趣,即一个是读书,另一个是旅游。其实行万里路说的不仅仅是旅游,而是泛指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把行万里路当作旅游,严格地讲是有点断章取义。

读书是走别人走过的路,学习别人已获得的知识,而实践则是走自己的路,是自己在社会活动中加以充实,二者不可偏废。明万历年间的东林学者顾宪成,曾为东林书院撰写了一副对联,叫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顾宪成先生的这一名联,就很好地阐述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家事国事天下事是什么?我觉得那就是社会实践。

读书好,那是真好,可那时候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家里除了锄头就是铁锹,睁眼就是柴米油盐,闭眼就是犁耧锄耙,想有一本自己的书,那的确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没有书读并不等于不知道读书的好,祖祖辈辈和土坷垃打交道,在用得着文化的时候,也只能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在肚皮上划道道,在墙头上划道道。每当遇到这种没文化的尴尬时,一个个黑脸汉子,就会无奈地说,没办法,谁叫咱是睁眼瞎。这不明摆着是对读书的向往吗?我没机会接受学前教育,更别说是从小就读什么唐诗宋词,最早接触书是上小学一年级,一本是语文一本是算术,薄薄的两本。正是这很不起眼的两本书,把我带进了读书人的行列。一年又一年,书逐步地厚了起来,但是几年下来仍然是那两本叫做语文和算术的书。那时候家里穷,根本买不去课外读物,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书。说起来可笑也可怜,我是上了三年级以后才有机会读课外书的。说是课外书,其实就是小人书,也是薄薄的,但上边有人人马马,有故事情节,那时还不懂什么叫图文并茂,就是读起来感觉特别特别地舒服。我喜欢读小人书,可是我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小人书。

读所谓的大部头是五年级以后的事了,记得先是读了《西游记》,后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接着是《敌后武工队》,再就是一些历史小册子,如此而已已经初中毕业。这些书都是借同学读的,因为是借来的,生怕被人家半路要了去,所以只好连明昼夜地赶。赶着读书着急是着急,可很有意思。心里既想着别人的期限,也急着书中人物的命运,两头担着心总是火烧火燎的,有时候会半夜半夜地读,一个情节过去了,想着下一个,一个故事完结后,赶快再追着下一个。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那种读书就象是急匆匆地赶火车,生怕误了点。有意思吧?上了高中学校有了图书馆,但是图书馆里可读的书不多,文革洗劫过老师清理过,剩下的大都是书籍。不过有几本小说还是值得一读的,那时候有《激战无名川》、《牛田洋》、《艳阳天》、《欧阳海》、《雷锋》等。问题是十几个班千把名学生,谁逮着了都不愿意撒手,那是真正的僧多粥少。好在高中两年总有轮到自己的时候,一旦从图书馆借到手,那就非啃个稀巴烂不可。尽管后来说那时的小说是“高大全”的模式,可我们并没感觉有啥不好,照样读得如醉如痴,照样被书中的人物命运牵动着神经,照样读得乐不可支。

上大学后可读的书多了去啦。别说是学校图书馆书多,就是书店里的书也多得让人目瞪口呆。读呀读呀,真希望把过去落下的都赶回来。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当代的,有一种书海里遨游的感觉。可四年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充其量只能是冰山一角,甚至连那一角都谈不上。在大学里读书真还有点紧迫感了,恨不得把图书馆里的书都翻个遍,而且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知识贫乏,越读越感到时间不够用。四年中读了多少书自己不清楚,只知道自己快变成了一条书虫子,那真是一条快乐的毛毛虫。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买书。一个穷书生的确拿不出多少钱来,于是就开始抠牙饿嗓,从伙食费中一点一点地节约,星期天就去逛书店。好在那时候一本书,多则几元少则几角,就是一套书也就十元八元而已。买了读读了买,乐此不疲。

书读多了人就有点呆。但是呆呆的反而很好,面对各种权力利益,不争不抢不夺,吃得香睡得好心安理得。书真是个好东西,读书真是个好事情。烦了就把自己埋在书堆里,坐下来读进去,一切烦恼都会抛到九霄云外。累了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就是一种最好的休闲。老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话曾被批判过,而且被批得体无完肤。批得对与否姑且不论,但是真的把读书当作一种功利,当作一块获取某种利益的敲门砖,那书读得一定是很累很累,一定没了乐趣。问题是现在的应试教育走的正是这条路,学生们把读书当成了负担,不产生厌学情绪反而是件不正常的事了。

导语:书可以使人变得聪慧,书可以陶冶情操,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的乐趣记叙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读书的乐趣记叙文(1)

特别喜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概括了我一生中的两大乐趣,即一个是读书,另一个是旅游。其实行万里路说的不仅仅是旅游,而是泛指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把行万里路当作旅游,严格地讲是有点断章取义。

读书是走别人走过的路,学习别人已获得的知识,而实践则是走自己的路,是自己在社会活动中加以充实,二者不可偏废。明万历年间的东林学者顾宪成,曾为东林书院撰写了一副对联,叫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顾宪成先生的这一名联,就很好地阐述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家事国事天下事是什么?我觉得那就是社会实践。

读书好,那是真好,可那时候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家里除了锄头就是铁锹,睁眼就是柴米油盐,闭眼就是犁耧锄耙,想有一本自己的书,那的确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没有书读并不等于不知道读书的好,祖祖辈辈和土坷垃打交道,在用得着文化的时候,也只能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在肚皮上划道道,在墙头上划道道。每当遇到这种没文化的尴尬时,一个个黑脸汉子,就会无奈地说,没办法,谁叫咱是睁眼瞎。这不明摆着是对读书的向往吗?我没机会接受学前教育,更别说是从小就读什么唐诗宋词,最早接触书是上小学一年级,一本是语文一本是算术,薄薄的两本。正是这很不起眼的两本书,把我带进了读书人的行列。一年又一年,书逐步地厚了起来,但是几年下来仍然是那两本叫做语文和算术的书。那时候家里穷,根本买不去课外读物,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书。说起来可笑也可怜,我是上了三年级以后才有机会读课外书的。说是课外书,其实就是小人书,也是薄薄的,但上边有人人马马,有故事情节,那时还不懂什么叫图文并茂,就是读起来感觉特别特别地舒服。我喜欢读小人书,可是我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小人书。

读所谓的大部头是五年级以后的事了,记得先是读了《西游记》,后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接着是《敌后武工队》,再就是一些历史小册子,如此而已已经初中毕业。这些书都是借同学读的,因为是借来的,生怕被人家半路要了去,所以只好连明昼夜地赶。赶着读书着急是着急,可很有意思。心里既想着别人的期限,也急着书中人物的命运,两头担着心总是火烧火燎的,有时候会半夜半夜地读,一个情节过去了,想着下一个,一个故事完结后,赶快再追着下一个。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那种读书就象是急匆匆地赶火车,生怕误了点。有意思吧?上了高中学校有了图书馆,但是图书馆里可读的书不多,文革洗劫过老师清理过,剩下的大都是书籍。不过有几本小说还是值得一读的,那时候有《激战无名川》、《牛田洋》、《艳阳天》、《欧阳海》、《雷锋》等。问题是十几个班千把名学生,谁逮着了都不愿意撒手,那是真正的僧多粥少。好在高中两年总有轮到自己的时候,一旦从图书馆借到手,那就非啃个稀巴烂不可。尽管后来说那时的小说是“高大全”的模式,可我们并没感觉有啥不好,照样读得如醉如痴,照样被书中的人物命运牵动着神经,照样读得乐不可支。

上大学后可读的书多了去啦。别说是学校图书馆书多,就是书店里的书也多得让人目瞪口呆。读呀读呀,真希望把过去落下的都赶回来。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当代的,有一种书海里遨游的感觉。可四年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充其量只能是冰山一角,甚至连那一角都谈不上。在大学里读书真还有点紧迫感了,恨不得把图书馆里的书都翻个遍,而且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知识贫乏,越读越感到时间不够用。四年中读了多少书自己不清楚,只知道自己快变成了一条书虫子,那真是一条快乐的毛毛虫。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买书。一个穷书生的确拿不出多少钱来,于是就开始抠牙饿嗓,从伙食费中一点一点地节约,星期天就去逛书店。好在那时候一本书,多则几元少则几角,就是一套书也就十元八元而已。买了读读了买,乐此不疲。

书读多了人就有点呆。但是呆呆的反而很好,面对各种权力利益,不争不抢不夺,吃得香睡得好心安理得。书真是个好东西,读书真是个好事情。烦了就把自己埋在书堆里,坐下来读进去,一切烦恼都会抛到九霄云外。累了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就是一种最好的休闲。老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话曾被批判过,而且被批得体无完肤。批得对与否姑且不论,但是真的把读书当作一种功利,当作一块获取某种利益的敲门砖,那书读得一定是很累很累,一定没了乐趣。问题是现在的应试教育走的正是这条路,学生们把读书当成了负担,不产生厌学情绪反而是件不正常的事了。

读书的乐趣记叙文(2)

世界上最大的乐趣是读书,它比电脑游戏那一类可强多了。我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在我学习桌上的书架上,塞满了不同的书。

其实,当你静下心来,拿出一本好书,坐在那里,默默的读书时,你就可以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书就是你的朋友,而它会为你介绍更多的朋友。比如孙悟空、保尔、成吉思汗等人物都将在你人生未来的路途上成为你精神上的支撑住。

品悟着书浓浓的“香味”,真令人回味无穷。“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不仅能获得知识,又能领悟到人世的真谛,多有意思!

每天放学回家后,我写完作业之后的事便是读书。我坐在椅子上,在不受外界打扰的情况下,一个人拿着一本好书或我最喜欢的书,一个字一个字的去品悟。当我终于将认识的真谛与那漫长的历史留在我我的“记忆库”时,我是多么的高兴啊!

每当记住一个故事时,在人类精神界的世界中,我便有多了一份财富。脑子里的东西越多,“钱财”就越多,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每当家里来了几个客人时,经常会谈但一些知识的问题,这时,仅仅十多岁的我仿佛顷刻间长大了,变成了一个30多岁的人,坐在大人们的中间,仔细的倾听他们所说的话,又时不时的与他们交流,这不仅让我得到了别人的好评,吸收了更多的知识,连爸爸上班时,别人看见了,都夸他的儿子懂得多,让爸爸总感到自豪,而我听到了这些,虽嘴上不说,可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过年的时候就有这么一回。

那天,爸爸带我去别人家,我说闲的没事,就拿了一本《大明史》。这是史书,而我最爱的就是历史。到达了目的地。我在那家带来几个小时,而几个小时里,我也吸取了很多“能量”。到该走时,我才回过神,放下书,准备回家,一路上书上的朱元璋,刘伯温等人物的故事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放映。

这天晚上,我上了床,打算再看一遍《大明史》时,竟发现书不见了,我大惊失色,明白走时忘记拿书了。等好不容易再去时,这本书就永远离开了我的生活。这几后的几天,我的心情一直闷闷不乐。

有好有“坏”,邻人高兴有令人伤心,但读书的乐趣永远是我心中最大的乐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